32.明喻
和上节所述的毛病性质相近的,至少在名称上,还有一种毛病,那就是听任心智一接触到任何新的观念就立刻追寻几个明喻使得这个观念更加清楚。虽然这个办法在向别人解释我们的思想的时候是有效而又有用的,可是要确定我们自己有关任何事物的诸多正确观念,这决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如果我们要思考正确的话,明喻总是不能表达某个部分而缺乏我们的概念对于事物应有的精确性。[1]这的确使得一些人伶牙俐齿,貌似合理,因为这些人总有办法把他们的思想极为方便地传达到别人的心智里去,从而他们在议论当中总是最易为人所接受,不管这些思想是否完整,是否与事物相对应;很少的人愿意那样快速简便地听取别人的教诲。凡是在议论中能触动听者的想象,并且使得听者的概念跟得上议论的言词的人,都受到人们的喝彩,并被认为是仅有的思想清晰的人。明喻最能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以为他们用了明喻,自己就理解得好些,因为别人较好地理解了他们。但是,思考正确是一回事,而知道用正确的方法把我们的思想有力而又清楚地呈现在别人面前是另一回事,不管我们的思想是对还是错。经过适当选择的明喻、暗喻和讽喻以适当的方法和条理用来达到上述目的,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明喻等是从已知事物中得来,并且为理解能力所熟悉,一说就会理会。而且事物和比喻之间的对应关系已经确定,借比喻来解释和阐明的事物也被认为已经理解。这样,幻想就被当做了知识,被说得如花似锦的东西就被误认为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了。我这样说并不是诋毁比喻,或者故意要剥夺言词的韵致。我在这里并不是与修辞家和演说家打交道,而是与哲学家以及热爱真理的人们打交道。我要请哲学家和热爱真理的人们让我提出这一条规则以供检验:在他们把他们的思想应用于任何事情以改进他们的知识的时候,他们事实上是否真正按照事情本身来理解他们面前的事情。要发现这一点的办法是,在把事情摆在他们自己或者别人面前的时候,观察一下他们是否仅仅利用那些与事物本身无关的、借来的说明和观念。这些说明和观念与考虑中的课题有些相称或者想象上的相似之处,因而为了一时便利而应用到这个事物上。比喻的和隐喻的表达方式确实能够用例子说明心智还不能彻底习惯的较为深奥和不熟悉的观念;但是,这些表达方式必须是用来说明我们已经具有的观念,而不是给我们还没有的观念涂脂抹粉。这一类借来的、隐喻的观念可以符合真正而坚实的真理,但是一旦发现,就应当舍弃,但是无论如何不可任其留在原处而误解其含义。如果我们的研究才达到明喻和隐喻的程度,我们可以确信我们只是想象,而不是认知,因而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和真实,不管这个事物将来是什么,我们只是满足于我们的想象,而不是事物本身所提供给我们的东西。
[1]尽管洛克在这里说了这些话,他经常愉快地在他的文章里使用意象;可是他显然觉察到意象的危险,因而无疑地总是以他的“这些借来的和隐喻的观念”的确在事实上符合“真正而坚实的真理”为由而原谅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