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
1949年元旦,南京总统府邸。
窗外的天空阴沉沉,似乎前些天配合华东野战军合围淮海战场的杜聿明黄埔嫡系集团的鹅毛大雪,又要卷土重来,将麦克风前的蒋介石的冰冷心情又冻下去几分。府邸的华丽吊灯璀璨耀目,漾着红酒的高脚酒杯也与往日无二,副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长孙科、立法院长童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等人却像置身冰窟。他们瞥见蒋介石结冰的脸,再也没有了品酒欢笑,庆贺新年的心思。
蒋介石干咳一声,又似乎在呜咽,终于用难懂的宁波话对着《新年文告》念出声来:“和战问题盘旋于每一同胞的心胸之间,而政府为战为和亦更为每一同胞所关注”,“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唯国民的公意是从……”
李宗仁等人心内瞬间“咯噔”了一下:“总统是要下野了!”
蒋介石的文告以醒目位置,在当天《中央日报》的头版刊登出来。普天之下便都知道,他已日暮途穷,总统宝座摇摇欲坠。或许,这是他在南京待的最后一个元旦了……
与蒋介石“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沮丧不同,河北西柏坡的中共中央驻地则是春意融融。《人民日报》这天也以黑体加粗,发表了毛泽东意气昂扬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也是在这天,南粤大地,从曲折海岸到幽邃丛林,都沉浸在潮水般涌动的春意里。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奉命宣告成立,东江纵队的老政委尹林平出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松坚任副司令员,左洪涛任政治部主任。江南支队有了新的番号,蓝造奉命将部队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下辖7个团和2个独立营,蓝造和王鲁明继续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祁烽任副政委,曾建任参谋长,刘宣任政治部主任。
东江第一支队依旧出没于东莞、宝安和惠阳,这一带国民党军很是忌惮。这天,在朴素的支队司令部里,蓝造一脸兴奋,仔细翻阅《将革命进行到底》,而后又一字一句高声朗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闽粤赣边、桂滇黔边纵队成立宣言》:“本军作战目的,志在解放各该地区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之独裁统治,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彻底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而奋斗。”
“刘主任,请你马上安排将成立宣言印出来,广为张贴。”政委王鲁明听着,热血沸腾起来,交给政治部主任刘宣一个任务。刘宣答应一声,出门去了。盯着长江北岸已飘红的墙上地图,想到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铿锵话语,蓝造眼里满是喜悦:“看来,解放大军很快就要南下了!”
他决定对东江一带的敌人再进行一番政治攻势,以更多胜利迎接大军南下。与王鲁明商量后,两人拟就了《告一五四师官兵书》《告国民党地方官兵书》和《致蒋军官兵书》等文告,然后以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的名义陆续公开发布。文告充溢着磅礴恣肆的英雄气,正告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将滚滚渡江南下,解放整个华南以至于解放全中国”,国民党军政人员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只有放下武器,不予抵抗,你们才有生路,或者举行光荣起义,和解放军携起手来,共同争取解放,你们才有前途”!
王鲁明也以江南地委的名义指令各级党组织开展政治攻势:“各地党组织要做好宣传工作,使政治攻势成为群众运动。”
4月21日,卷地而起的春风将毛泽东和朱德响亮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传遍了大江南北:“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冒着枪林弹雨,飞渡长江天险,拿下了南京。战士们像过江的龙虎,迅猛冲进总统府,扯下了青天白日旗。随后,解放大军又像滚滚洪流,向南汹涌而来。
东江一带的国民党官兵们,分明感觉到了末日的惶恐与觳觫。驻广九铁路布吉站的保安第五师机炮连连长文挺彬,悄悄将蓝造发布的文告藏起来,夜深人静,身边无人时读了无数遍。终于,他下定了决心,派人找东江第一支队第二团秘密联系,请求起义。起义后,部队被编为新编独立第三营第二连,文挺彬被任命为连长。其他国民党官兵听说,也纷纷开始找昔日的对手接洽,探寻新生之路。
7月25日,烈日当空,大地像滚着火焰,三年前北撤,已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指挥下,经过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历练的东江纵队,以两广纵队的新番号,奉命作为南路军,随二野陈赓的四兵团和四野邓华的十五兵团一道南下解放华南。“打回广东去!”司令员曾生站在阳光下,想起了征战多年的家乡坪山,心里也燃着火焰,其他整装待发的广东子弟兵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部队在河南襄城庄严誓师后,渡长江,越紫金山,过南昌、赣州,雄赳赳开入广东境内。
四天后,感受到黎明就要冲破黑暗的粤赣湘边区党委,根据从香港分局改称的华南分局指示,向全区军民发出总动员令:“每家每户,人人准备为慰劳大军的柴草、粮米、猪及各种常用品,使大军所到之处,均得人民热烈的慰问与拥护。”
8月10日,蓝造与王鲁明面带喜色,以江南地委的名义又对迎军支前工作做出部署,号召“配合南下大军,紧急动员,发动热烈的大规模的支前运动”,要求“努力发动和组织广大劳动青年、妇女群众积极参加民工战勤,修桥筑路,磨军米送军粮,设立茶水站,做交通向导,慰劳过境大军”。
这时,东宝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已奉命撤销,分别建立东莞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宝安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黄永光任宝安县委书记兼县长。宝深军事管制委员会也随即成立,刘汝琛出任主任,代表江南地委负责宝安县的工作。
8月29日,阳光裹着宝安县的乌石岩泥岗村。刘汝琛与黄永光在这里召开会议,传达江南地委的指示。与以往须躲躲藏藏不同,会议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召开了。刘汝琛与黄永光确定了几个议程:学习入城政策,明确县委分工;落实宝安县人民政府干部的配备;成立宝三区、宝四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深圳镇人民政府及南头、固西联乡办事处等机构;建立和健全各乡人民政府和乡党总支领导班子人选;部署召开区、乡党员和武工队长会议,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
刘汝琛与黄永光还决定成立支前委员会,周吉兼主任,张辉任副主任,各区也相应设立支前委员会,乡则设支前指挥所,村设支前指挥员。当年的点点星火已成燎原的漫天大火,宝安的党员队伍也在猛然壮大,党的基层组织日渐增多,单党总支便有沙头乡总支、民治乡总支等9个,共辖70个支部,党员583人。
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天高云淡,人潮花海涌动,毛泽东亲手升起了五星红旗,以洪亮的湖南口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隆隆的礼炮轰响声中,千里之外的东江第一支队三个团在大鹏王母墟会师,战士们含着激动的泪花,升起了一面自制的五星红旗。
曾生指挥两广纵队风卷残云,向南急进,即将靠近惠州时,蓝造指挥东江第一支队独立第三营从坪山出发,于10月14日攻入已是空城的惠州。蓝造立即发出电报,向老首长曾生司令员告捷。“月是故乡明”“近乡情更怯”,曾生蓦地想起了这些古诗,脸上浮出了笑意。他和有着同样心境的两广纵队官兵们开入惠州,与蓝造会师。
驻守宝安的国民党主力已能听到解放大军铿锵的脚步声,也似乎听见了曾生与蓝造握手的欢声笑语,再也顾不上已支离破碎的“党国”,匆匆逃往香港或孤悬海上的大铲岛、伶仃岛。其余护路大队、税警团等武装急忙宣布起义,仅有县城南头城的百余残兵,像秋后的几只蚱蜢,还在作乱。
10月16日,秋风劲扫,落叶飘零,宝安县委书记兼县长黄永光率县人民武装攻入南头城,剪灭残敌。南头的老百姓沸腾起来,像漫过堤岸的潮水般涌上街头,挥舞彩旗、标语,欢迎解放军入城。
三天后,宝深军管会主任刘汝琛率接管人员进入深圳镇,老百姓也像过节一样涌出家门,高喊“欢迎解放大军进城”的口号。刘汝琛和接管人员队伍先绕镇外走一圈,再进入镇内最大的石板路谷行街。街道约三米宽,部队只能单列通过。两边挂满了啪啪炸响的鞭炮,官兵们就在炸开的纸片和硝烟中穿行,不少鞭炮几乎就炸在他们身上,有些官兵被灼穿了衣服,炸伤了手脸,但他们毫无知觉,疼痛早被兴奋淹没了。官兵们接收了国民党的深圳镇公所,刘汝琛宣布深圳解放,镇人民政府成立。他豪迈地说:人民政府将“使人民有生意可做,有田可耕,有工可做,有书可读……大家努力建设新深圳”。
黄永光和刘汝琛分别在南头和深圳镇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两个城镇都万人空巷,男女老少击鼓舞狮,鸣放鞭炮。在深圳的庆祝会上,港九工联会代表工人兄弟,向刘汝琛赠送了一面绣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锦旗。起义的国民党官兵代表也上台发言,激动地说:“坚决拥护人民政府。”老百姓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似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的微笑都攒集到了一块。他们舒畅地大口大口呼吸,仰望着蓝幽幽的天空,感叹着:“天亮了!”
还在惠州的曾生和蓝造,似乎也听到了宝安的欢声笑语。他们遥望家乡的方向,在海风温柔的吹拂下欣慰而笑:燃烧了28年的星火,终于烧出了一个簇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