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弄潮头
1993年4月,又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季节,深圳陶醉在漫无际涯的花香里。
这天,矗立在葱茏绿意间的市委办公楼里,厉有为闻着从窗口漫溢而入的花香,心潮起伏不已。从现在起,他正式接替李灏,成为深圳新一任市委书记。深圳这面迎风猎猎的改革开放大旗,开始由他担负旗手的职责。
从市长升任市委书记,厉有为没有丝毫“云开日出乾坤朗,强劲春风鸢飞扬”的喜色,而是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倍感莫大的压力。一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全国改革开放新的浪涛激荡而起:上海浦东异军突起,珠江三角洲“四小虎”奋起直追,环渤海、中西部也战鼓声声,昂然前行。这些地方不甘人后,意图与深圳齐头并进,有些地方吸引外资的力度还超过了深圳。不进则退,厉有为开始思考深圳新的航向。
他决定放弃多年来让深圳声名鹊起的加工贸易红利。这年底,他主持出台了一项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同时规定已办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凡属于污染环境的,必须坚决迁走。
1994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踏着热浪再次来到了深圳。厉有为等负责人陪同时,他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要求发展经济特区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话说到厉有为心坎去了,但摈弃了“三来一补”企业,“增创新优势”的突破点该选在哪里呢?长时间的思索后,他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早期,深圳吸引的“三来一补”企业,大多数是垂垂老矣的夕阳工业,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发展初期必然经历的。但随着发展的逐渐积累,以及全球科技浪潮的兴起,顺应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
厉有为清楚,他的前任梁湘和李灏早就关注过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梁湘刚到深圳时,构想了一系列发展工业、实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进入特区,带来一时的繁荣后,他敏锐地发现了深圳工业发展的后劲问题。
这时,美国社会思想家托夫勒写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出版。《第三次浪潮》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工业、信息化三个阶段,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书中描绘了一幕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电脑将成为世界的主角,人类的知识信息正在以几十倍几百倍的速度增长;人类的生产方式曾经是个体劳动到大工业生产,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要在家办公。梁湘读到这部书,又阅读了许多关于美国硅谷的资料,很是震撼,也颇受启发。
他认为,为了深圳发展的未来,必须重视发展先进工业,并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工业项目。他思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觉得除了借鉴国外科技发展的经验外,必须立足国内,借助中国科学院的力量。
1984年初,梁湘的思路获得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梁嘉的认可。他又专程北上,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详谈,周光召也十分支持。双方洽谈后,一个合作的方案出台了。中科院和深圳各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合办深圳科技工业园。同时,中科院派司长张翼翼到深圳进行筹组工作,还答应给予科技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支持、深圳市则在人才的调动、户口、住房、职称和出国考察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不久,梁湘去大洋彼岸的美国考察,特意到久闻其名的硅谷取经。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顶尖的高新技术王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是依托斯坦福大学等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一流大学,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技术和生产为一体。梁湘满怀歆慕,在这块人才高地徘徊许久,尤其留意有关科技体制和管理经验的内容。
随后,他在硅谷举办了一个座谈会,盛情邀请了诸多中国留学生参加。会上,他详细介绍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情况,重点谈到了对于人才的优惠政策。他最后热情洋溢地说,欢迎留学生回国建设特区,为祖国发展高新技术服务。留学生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青春、充满激情的深圳,兴奋不已,当场有人报名,许诺归国后去南海之滨效力。
1985年3月,深圳市委和梁湘又客客气气邀请中国科学院30多位专家和管理人员来到深圳。一番热烈研讨,集思广益后,专家们制定出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工业园规划》,梁湘和市委其他领导人仔细审核完毕,连连点头。这一规划提出了深圳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前者是发展短、平、快,而且风险小、投资少、回报快的项目;后者则高瞻远瞩,要着重发展电子、通信、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项目。
规划还设想成立科技工业园总公司,总目标是在深圳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及国内其他部门的科研成果,将这些技术和成果转化为产品,逐步形成有深圳特色的拳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这年6月,深圳市召开“经济战略研讨会”,与会者纷纷发言,对《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工业园规划》高度肯定。
随后,是给科技工业园选一个合适的地址。梁湘在特区地图上搜寻了许久,盯住了一块位于深圳大学以东、沙河以西,以及深南大道以北的土地,共约3.2平方千米。这块生长着3000多棵荔枝树的土地,市政府原来划给南油总公司,但久未开发,荔枝树一直蓊蓊郁郁,似乎在嘲笑着什么。梁湘左右权衡后,决定将它改划归科技工业园,且迅速划定了红线。
南油总公司的个别负责人听说后,脸色铁青,不同意这一决定。科技工业园开工后,他还派人到工地蛮横阻挠。梁湘得悉,桌子一拍,发了脾气,马上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阻碍烟消云散,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1985年7月30日下午3点,烈日当空,科技工业园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周光召、梁湘和梁嘉等人到场,在四周人群兴奋的目光中,他们微笑着铲下了第一揪土。远在北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听说后,深表关切,挥笔给科技工业园题词,中央书记处书记谷牧也欣然发来贺信:“这是我国把现代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新的尝试,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科技工业园采取“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成立了“深圳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梁湘和周光召分别担任正副主任。深圳科技工业园总公司则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
深圳科技工业园是中国第一个建立新型科技体制的工业园区,建成后的头3年,便吸引了新加坡、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和中国香港等地的投资商前来投资技术型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万美元。
李灏接替梁湘就任市委书记后,继续关注科技工业。1987年2月,他主持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即“18号文件”。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承认知识产权的价值,允许科技人员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
多年后,华为公司的创办者任正非感慨地说:“没有‘18号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除了华为,其他科技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1988年5月,深圳市政府发文批准的民间科技企业便达到了77家,科技可以创造财富,令国人耳目一新,这些民间科技企业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趁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又受到法国、联邦德国“科技苗圃”,美国“新企业孵化器”的启发,深圳科技工业园建立了民间科技开发基金和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投资的科技开发基金和中心,许多后来叱咤风云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创业史。
然而,所有这些都还只能算是探索,处于经验积累阶段,与厉有为设想的调整产业结构有不小的距离。
1995年4月,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会上,厉有为结合两年来的思索,意气风发地做了关于“二次创业”的报告。他肯定了过去第一次创业的成绩,认为“为深圳经济特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出了要进行第二次创业:调整产业结构,高速推进经济发展,发展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他还提出,要建设龙岗大工业区,把原经济特区内的主要工业迁到坪山,原经济特区内今后主要发展金融、贸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调整产业结构,遇到的阻力不小。两年前,厉有为便要求凡属于污染环境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必须坚决迁走,但执行不彻底。深圳经济特区初创时,囿于当时的条件,不少投资商前来开办的企业,诸如小型电镀厂、化工厂和印染厂,都属于低端、附加值低、粗放型和污染环境的企业。蛇口便有50多家小印染厂,日常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严重污染了环境。
厉有为认为,这些企业影响了深圳的未来发展,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只能彻底淘汰。他下定决心“二次创业”,政府部门也就动起了真格。
这一下可谓捅了“马蜂窝”。这些“三来一补”企业对各个村子而言,都是“宝贝”,是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们靠着它们致富。他们很不理解市政府的举措,埋怨不已。一些村主任也附和他们的声音,甚至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和其他机关写信,状告厉有为,说他侵犯村民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唱对台戏,要求把厉有为赶走。
告状信飘荡一阵,很快到了省委书记谢非的手中。他沉着脸,一字一句看完,心里冒火,但颇为慎重,决定先找厉有为了解情况。
厉有为还不知道有人告状,被突兀叫到广州,与谢非相对而坐时,才知道这回事。他心中无愧,侃侃而谈,向谢非汇报了深圳发展存在的弊端和自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设想。他说,不淘汰落后和低端企业,不但深圳难以持续发展,环境也根本承受不了。
谢非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
为了验证厉有为的说法,搞清楚事情真相,谢非让省委政研室主任带队前往深圳调研。调研组不敢疏忽,认真考察了许久,了解到前因后果,写出了一份翔实的调研报告,结论是完全赞成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谢非还是有些不放心,便抽出时间来到深圳。他奔波了许久,走访了好些“三来一补”企业,也去了几家高新技术企业。厉有为一直陪着他调研,趁机又汇报了市政府出台的几个推动科技企业发展的规定。
眼见为实,谢非脸上满是惊喜。他肯定了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鼓励厉有为放手去做,不要瞻前顾后。他决定,要在深圳召开一次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深圳的经验。
厉有为笑了。有了过硬的“靠山”,他底气十足,产业调整加快了进度,一些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也相继出台。
1995年2月26日,深圳市政府决定成立“深圳市高新技术园区领导小组”,市长李子彬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有关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方针、政策和决定,协调解决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开发、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审查批准技术园区发展规划;协调、监督市有关部门落实高新技术园区有关优惠政策,对新设立的高新技术园区、小区及其配套服务区进行确认。
这年7月24日,深圳市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科学技术大会,传达和贯彻全国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结合深圳进行第二次创业的实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走科教兴市之路。市委、市政府决定:确立科教兴市的战略,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明确提出,将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作为今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三个月后,厉有为又批准发布《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再次强调,科教兴市战略是深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制订战略、规划、计划时,要坚决贯彻科教兴市的战略,在资源配置方面真正做到向科技教育倾斜。
这一决定还提出了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专业技术人员总数25万人以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重点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深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的重要基地。
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厉有为还倡议建立资本服务体系,成立了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推动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厉有为还深入考察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他到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考察时说,政府部门要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政府公务员要围绕企业碰到的问题开展调研,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
来到深圳奥沃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时,厉有为又语重心长地指出,深圳一定要尽快形成把科技成果、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各级职能部门都要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开绿灯。他说,企业的困难我们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回去研究落实。对于在深圳落户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将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支持。
厉有为如是说,也如是做。华为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难以得到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厉有为顶住压力,亲自去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协调,给华为解决了3000万元的贷款。
1996年9月,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正式成立,面积11.5平方千米。此前,这里一片荒凉,除了芦苇就是残留着粪渍的菜地。厉有为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力排众议,将这里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园。他提出“建设世界一流高新技术园区和‘中国硅谷’”,还亲笔题写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几个大字,用铁皮做成招牌,竖在园区的荒地上。硕大的招牌像一只热切的巨眼,眼中盛着深圳未来绚烂的图景。
仅仅十余年后,图景便化为了现实。2011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54.57亿元,同比增长34.2%,是1996年建园之初的40倍,占全市的35.5%。高新技术产业园面积11.5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创造工业总产值352.57亿元。单位面积的产出,已超过台湾的新竹科技园,位列全国首位。
厉有为还带领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呕心沥血,积极筹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如今已是中国科技第一展,由中国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承办。
备战多年后,1999年10月5日,秋风送爽,艳阳高照,首届“高交会”拉开了序幕。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放下手中其他繁重的国务,亲临深圳,宣布“高交会”开幕。
就在这届“高交会”上,成立刚一年的腾讯因QQ被大量下载和用户数量暴增不堪重负,资金出现缺口。腾讯负责人马化腾拿着商业计划书跑遍高交会馆,终于拿到了最为关键的第一笔风险投资——IDG与盈科数码共同投资的220万美元。
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如期举行,标志着深圳正式登上国际高新技术创新的大舞台。之后,“高交会”每年举办一次,以“国家级、国际性、高水平、大规模、讲实效、专业化、不落幕”的特点,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最亮丽的世界名片。
1998年1月,厉有为卸任了市委书记,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从未放松过对高新技术的孜孜以求。深圳也终于脱胎换骨,成为中国的“硅谷”和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之都。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数千家全球科技巨头如过江之鲫,汇聚深圳。2018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44万家,产值高达23872亿元,位居四大支柱产业之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深圳每年研发费用总投入数以千亿元计,位居国际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件数占中国一半以上,连续15年居于全国第一。有人甚至断言:假以时日,深圳一定会超越美国硅谷;有朝一日,深圳也一定会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一声声捷报如雪片般飞来,已渐渐步入老境,须发皆白的厉有为很是欣慰。他曾写诗回顾当年的决策:“风口浪尖弄潮头,改革必伴热血流。”当瑰丽的梦想一一落地,化为真切的现实,深圳像大鹏一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时,厉有为展颜笑了:这是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我认为我们尽了力,算是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