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早春
1984年1月24日,腊月二十二,深圳。
再过一个星期,就是爆竹声声、烟花烂漫的春节了。街道、商场、工地或者人家屋檐下,都悬挂着“欢度春节”的横幅、彩旗、灯笼。一些人家的门上,还贴上了辞旧迎新的鲜红对联。街上满是提着大包小包年货,笑语喧哗的熙攘人流。尽管冷风依旧嗖嗖不止,春天却似乎像街巷闹腾的孩童一样急不可耐,脚步已在人们耳边咚咚作响:路边的紫荆枝叶葱碧,开出绚丽的花朵;广场花市的剑兰、桃花、百合、水仙等,一一绽开迎春的笑脸;人家阳台上摆放的金橘、代代果、富贵籽等,也漫溢早春的气息……
沉浸在欢愉和喜庆里的千家万户,没有人知道,他们大年里还有一桩特大喜事: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倡议者和主要决策者邓小平,今天要来他当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深圳了!
这是经济特区创办的第四个年头。几年来,经济特区奉邓小平之命“杀出一条血路来”,战果辉煌,特别是深圳飘逸出群,捷报频传。与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10倍,外汇收入增长了2倍。更令人炫目的是,深圳的基本建设投资,比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总和增加了20倍。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时的经济特区,也遇到了诸多困难,遭逢种种非议。从1981年开始,一股“寒流”呼啸南下。
1981年11月,中纪委的一个调查组肃然进入深圳。一番明察暗访后,调查组说,特区建设中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外币充斥市场,宗教迷信活动加剧,淫秽物品大量流进,暗娼增多,台湾反动宣传渗透,港台电视也占领了阵地。结论是:“特区几乎成了不设防的城市。”
几个月后,仿佛山雨欲来,形势更加严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感慨说:本应进入草木芳菲阳春季节的经济特区,却有点秋风萧瑟的味道。1982年1月,中纪委主要负责人在《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简报上批示:“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几天后,中央下发《紧急通知》,指出“走私贩私是严重毁坏党的威信,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全党一定要抓住不放”。
这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班子成员,几乎全部奉命赶赴北京,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负责人一道出席座谈会,议题是如何更坚决有效地执行中央的《紧急通知》。几天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又将刚回广东,屁股还没坐热的省委书记任仲夷、省长刘田夫,紧急召到北京中南海,传达政治局常委会的意见。他紧锁眉头说,关于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现在回过头来看,经济上有所得,政治上有所失。广东的工作不是“活”得不够,而是“活”过了头。
3月1日,中央正式下发了《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和《纪要》一道的还有令人浮想联翩的《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纪要》规定,对外经济活动要统一管理,除国家规定的单位,按国家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以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对外经济活动。
“任何单位”,自然也包括了经济特区。这等于把原来下放给特区“试验”的一些权力,又悄然收了回去。
时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的李岚清后来回忆,当时,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较深和习惯于僵化垄断体制的人,把走私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对外开放,对广东、福建乃至深圳经济特区扣上种种帽子,说“资本主义又一次向我们猖狂进攻”,“广东这样搞下去,不出三个月就得垮台”,有人甚至要求停办特区。
一时间,阴霾滚滚,许多人的思想陷入混乱。一些特区建设者也有了不小的顾虑,像被缚住了手脚,感觉眼前的路满是荆棘。特区的各种上缴任务也一再加码,特殊性、灵活性越来越小。境外的商家疑虑重重,担心政策瞬间变化,不敢到特区投资。
这段时间里,谷牧负责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被以机构改革的名义撤销,仅仅重设了一个级别不高的特区工作组。谷牧的改革意志未曾动摇丝毫。到深圳视察时,他颇激动地说:“不能对我们走的这条路子产生怀疑。怀疑特区搞不下去,这是不合实际的。”
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意志也异常坚定。他在广东省、地(市)、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说,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也要坚定不移。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一直在格外关注特区。面对一波接一波的非议与指责,这位特区的首倡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几个疑问:特区这个决策对不对?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
1984年的春节就要到了,在北京米粮库胡同居住的邓小平坐不住了,决定到南海边去走走,实地看看时常牵挂的特区。1月22日,春寒料峭,他在政治局委员杨尚昆、王震的陪同下,坐上了南下的列车。一路上,他的眼睛总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山峦、田野和村庄,不停地抽烟,很少说话,像在思索着什么。
1月24日中午,阳光从云缝中钻出来,涂满在“欢度春节”的横幅上,列车也稳稳停在了深圳火车站。邓小平面容慈蔼,步履沉稳,第一次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下午,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等深圳市负责人一脸恭肃,将邓小平迎进了新园六栋二楼会议室,准备汇报工作。邓小平坐下后,扫了大家一眼,说,建设经济特区是中央决定的,这次要来看看深圳特区建设得怎么样。
梁湘微笑着说,大家都盼望您能亲自来看一看特区,今天总算盼到了。您的到来,让我们很受鼓舞,感到是很大的支持。
随后,梁湘指着墙上正中悬挂的一张深圳特区地图,开始汇报。他谈到工业产值1982年为3.6亿元,1983年达到7.2亿元时,一直倾耳细听的邓小平插话说,那就是一年翻了一番啰?
梁湘肯定地回答,是翻了一番。说着,他又做了详实的解说。邓小平脸色平静,听得很认真,最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梁湘汇报完毕,说:“请小平同志给我们做指示。”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邓小平,很想听他做指示,表扬批评都可以。邓小平却说,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中,你谈的这些,我都装在脑子里面,不过不发表意见。他望望大家,挥手说:“到外面看看去。”
随后,梁湘等人陪同邓小平乘坐一辆旅行车参观深圳市容。邓小平落座后,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看到窗外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他脸色又愉悦起来,不停地询问这是什么工地,那座高楼是准备用来干什么的。梁湘等人一一做了回答。
不久,车子缓缓开进了正在兴建的罗湖商业区。邓小平一下车,很快被群众发现了。大家一阵惊喜,漾着笑脸,站在马路两旁夹道欢迎。
邓小平在梁湘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20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楼顶天台。他兴致勃勃,围着天台围墙走了一圈,从四个方向眺望高楼林立的罗湖新城。梁湘介绍说,罗湖城区计划兴建100多幢高楼,是目前全国高楼群最集中的地方。他还特意指着一街之隔,正在修建的国贸大厦,介绍说,这幢楼要建53层,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
邓小平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最后高兴地说:“我都看清楚啦!”
这时,暮霭渐渐四合,风越来越猛,寒意袭人。陪同人员两次要给邓小平披上大衣,他都挥手推辞,继续眺望远方,饱览夕阳余晖里的特区建设风貌。
第二天上午,邓小平又在梁湘等人陪同下,来到了上步工业区一家电子厂。他坐在椅子上,饶有兴致地观看人和电子计算机下象棋的表演。这家企业由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兴办,近两年来,通过引进国外的整机硬件进行解剖消化,成绩不俗。他们还和一家港商合作兴办电脑电气工程技术公司,准备经营电脑软件产品。
企业负责人汇报了这些情况后,邓小平高兴地说,有一位美籍华裔学者告诉我,美国搞电脑软件编制的都是一批娃娃、学生,他还建议我们要重视培训青少年,全中国有那么多娃娃、学生,搞软件是完全有这个条件的。
随后,邓小平一行又来到了深圳河畔的渔民村。渔民村是深圳特区第一个万元村,也是富甲全省的一个村,1981年便已家家收入过万元,第二年又全部住进了由集体修建的两层小洋楼。老支书吴柏森听说邓小平要来,穿上崭新的呢子大衣,早已等候在村口。
邓小平一下车,他便立即迎上前问好。村主任邓志标也在迎接的人群里,但他很拘谨,不敢上前,被人拉到邓小平跟前介绍:“他是村长邓志标。你那个‘邓’的‘邓’。”
邓小平笑了起来:“噢,咱们是一家人啰!”周围的人都笑了,邓志标也瞬间没了紧张感。
吴柏森高兴地邀请邓小平到自己家里做客。这是一栋别墅式的两层楼房,两间宽敞的客厅,六间卧室,其他饭厅、厨房和卫生间也一应俱全。楼上楼下的客厅里都摆放着彩色电视机、收录机、音响设备,厨房里还配有煤气炉、不锈钢炊具、电饭煲和洗衣机。
邓小平一边参观,一边频频点头,对吴柏森说,你现在什么都有了吧?
吴柏森笑着说,都有了,真是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群众都说: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不忘邓小平,感谢邓伯伯的好政策。
邓小平纠正说:“应该感谢党中央嘛!”
随后,吴柏森汇报说,去年全村纯收入达到47万元,平均每人年收入2800元,每个劳动力年收入5970元,平均每月四五百元。
大家都很惊讶。一个随行人员对邓小平说:“比您老人家的工资还高啊!”邓小平又笑了。这时候,北京人均月生活费收入,仅为57.81元,上海则为65.56元,广州稍高,也才69.81元。
吴柏森说,村里过去很多人跑到香港去谋生,现在生活富裕了,大家再也不跑了,连以前跑出去的人也回来了。邓小平高兴地说,看来精神文明是来源于物质文明。
看完了室内,邓小平又缓步来到屋外的院子里。这里仿佛是一座小型的花园,有水池、假山,种着各种怒放的花,芬芳袭人。他走走停停,脸上淌着笑意,拉着吴柏森,让摄影记者拍照留念。
邓小平要上车了,吴柏森又赶上几步,紧握他的手,再次感谢党的富民政策。
1月26日上午,邓小平又乘车沿宽阔的深南大道西行,前往蛇口工业区。仅仅过去四个春秋,这里的荒山野岭化为了一片现代化都市区。街道宽广整洁,厂房鳞次栉比,已建成47个独资和合资企业。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建设资金完全靠工业区自己集资或贷款,没要国家投资一分钱。
早已恭谨等候的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将邓小平一行迎进了办公大楼七楼会议厅。会议厅面向波光荡漾的大海,视野开阔。邓小平看了一回工业区的全景模型,走到窗前,眺望窗外的蛇口港码头,问道:码头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多少吨位的船?
袁庚答道:工业区的第一项工程就是兴建码头,现在已使用四年了,可以停泊3000吨至5000吨的货轮。
邓小平很是欣慰,点头称赞。
随后,袁庚又详细汇报了工业区其他建设成就。谈了一阵,他担心邓小平年事已高,会很疲劳,便说:“再谈5分钟结束汇报。”
正听得津津有味的邓小平说,没关系。袁庚继续讲了20多分钟。说到工资、人事、住房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时,袁庚把工业区党委副书记、青年干部乔胜利介绍给邓小平。
邓小平高兴地让乔胜利坐在自己身边,嘘寒问暖。乔胜利激动地说:“工业区的职工都盼望能看见您老人家,现在终于盼到了。”
袁庚代表在场的干部请求和邓小平合影,邓小平愉快地答应了。
合影后,袁庚又领着邓小平一行参观了合资经营的华益铝材厂。在轧制铝薄板的机器前,厂长介绍了一批包装完毕,准备发往美国的铝薄板。邓小平很开心,特意上前几步,仔细看了木箱上的英文字。
离开铝材厂后,袁庚邀请邓小平到停泊在海面上的“海上世界”做客。这是由一艘豪华游轮改装成的酒楼、宾馆,刚准备开业。邓小平在随行的女儿陪同下,来到了顶层甲板上。他极目远眺,深圳湾像一块硕大而柔软的翡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蛇口新城像一颗镶嵌在南海边的明珠,与这块翡翠相映生辉。
下船前,邓小平欣然答应为“海上世界”题名,挥笔写下了四个笔墨酣畅的大字。随后,邓小平登上一艘海军的炮艇,在梁湘等送别的人依依不舍的目光里,踏着翻滚的碧波,向珠海而去。
这些天,梁湘一直陪同邓小平视察,特别希望他能对深圳做一些指示,但他始终没有说,因而很有些怅然。几天后,省里却传来邓小平给珠海题写了“珠海经济特区好”的消息。梁湘很羡慕,决定派人去广州,当面请求已到广州的邓小平也为深圳题词。
2月2日,也就是阴历大年三十,一个早春的清晨,邓小平饱蘸浓墨,给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落款时,他特意将时间写成“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这天,是他离开深圳的日子。
梁湘和深圳所有翘首以盼的人们,终于放下心来:邓小平对深圳的工作不只满意,而且非常满意。
邓小平的题词一发表,种种非议和指责像遮蔽阳光的乌云,须臾间消隐下去,深圳又恢复了往昔湛蓝的晴空。前来投资的外商们,又带着笑颜纷至沓来,深圳建设迎来了高歌猛进的“黄金”时期。
时光像深圳河的流水,悠悠而逝,倏忽又是8年。
1992年1月19日,腊月十五,又是一个腊肉飘香,年味弥散的日子。深圳火车站月台上,市委书记李灏和其他几位负责人的目光,兴奋地投向北面的铁轨尽头,心情格外激动:老人家又要来深圳了!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邓小平乘坐南下的列车,向阔别8年的深圳飞驰而来。1991年,国际社会像飓风中的巨舶,动荡飘摇。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夜之间哗然解体,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转入低潮。国内弥漫着一种沉闷的气氛,一些人迷茫起来,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有人又开始质疑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在这紧要关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又踏上深圳的土地。
上午9点整,一声汽笛长鸣,徐徐进站的列车停靠在了月台边。身着深灰色夹克、黑色西裤的邓小平笑容满面出现在了车门口,李灏等人急步迎了上去。邓小平与他们一一握手,李灏握着他扭转乾坤的手,脸上满是诚恳:“我们全市人民欢迎您的光临。”
邓小平在李灏等人陪同下,乘车来到深圳迎宾馆桂园。舟车劳顿,又年事已高,李灏等人原本担心邓小平疲惫,打算请他先好好休息,邓小平却兴致勃勃:“到了深圳,坐不住呀!”服务员捧上的一杯清茶还没喝完,他便起身往外走。大家只好给他安排活动。
候车闲谈时,邓小平的女儿邓楠提起他1984年为深圳题词一事。邓小平马上随口念了出来:“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大家都为他超常的记忆力惊讶不已。
车来了。李灏等人陪同邓小平登车,沿笋岗路西行。这条街8年前还是灰尘弥漫的毛坯路,而今已是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邓小平目不转睛望着窗外,满脸喜悦,不时与身边的李灏等人谈论着。
车子在皇岗口岸停了下来。邓小平缓步走到深圳河大桥桥头,久久眺望对岸的香港,目光里满含深情,然后开始察看皇岗口岸的情况。
皇岗边检站站长熊长根早已恭谨地等候。他高兴地向邓小平介绍,皇岗口岸1987年初筹建,1989年12月开通,占地1平方千米,有180条通道,最高流量可达5万辆次和5万人次,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
邓小平点着头,望着眼前这个意味着对外开放扩大的宏伟口岸,满意地笑了。
在返回市区的车上,邓小平依旧兴奋不已。他对李灏等人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
李灏等人恭肃而听,生怕打断了他的思路。
深圳的繁华在车窗外缓缓铺陈,邓小平又侃侃而谈: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李灏和其他陪同人员面带微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许多疑惑与顾虑也烟消云散了。
1月20日上午9点,邓小平在李灏等人陪同下乘电梯登上了国贸大厦53层的旋转餐厅。8年前,他曾在对面的国际商业大厦楼顶眺望国贸大厦,当时这里还是被脚手架包裹的工地,而今早已是深圳富庶的标志之一。
邓小平临窗而坐,餐厅在旋转,深圳全城和远处的香港,都尽收眼底。李灏指着窗外,一一介绍市容,随后又汇报了深圳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的人均年收入为600元,现在到了2000元。改革开放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他还补充说,这些年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同步发展的。深圳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并且充满信心……
窗外林立的楼宇似乎在验证着李灏的汇报,邓小平欣慰地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一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那么认为。
他打了一个幽默的比喻: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李灏和身边其他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邓小平谈兴很浓,又说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李灏的西装口袋里受命装着一台录音机,将这些不仅关乎深圳,也关乎全国的重要讲话都录了下来。
半个多钟头后,邓小平离开旋转餐厅,下到一楼大厅。一楼到三楼的环廊,早已人山人海。正在购物的人们闻讯而集,都想目睹邓小平的风采。在如潮的掌声里,邓小平精神矍铄,慈蔼地向大家频频招手,引来了更澎湃的掌声。
离开国贸大厦,邓小平一行乘车来到了红岭北路的先科激光大厦。巧的是,先科激光公司董事长叶华明是名将叶挺的儿子,邓小平想起了战火纷飞年代的往事,与叶华明寒暄良久。
先科激光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引进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先进生产技术,主要生产各种CD唱盘和LV视盘,生产能力分别为每年500万片和150万片,还VCD放送机等。听说一张小小的视盘能长久储存108万幅清晰图像,邓小平有些惊讶,问是什么材料,公司员工答道:“塑料上面镀一层银。”
邓小平点点头,又饶有兴致地看了激光视盘的特性、音响效果、功能和检索能力的表演,称赞深圳特区发展激光技术有远见。
参观激光视盘制作车间时,邓小平看到职工都很年轻,问叶华明:“这些职工多大年纪?”
叶华明说:“大多数是25岁到30岁,是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
邓小平高兴地说:“好呀!发展高科技,主要靠他们这些年轻人。”
随后,邓小平又和职工闲聊,得知一位女工是四川人,他笑着说:“啊,老乡,老乡,我们俩是老乡,碰到小老乡啰!”
叶华明介绍车间正在制作外国电影激光视盘时,邓小平马上想到了版权问题,问怎么解决。叶华明答道:“按照国际规定向外国电影公司购买版权。”邓小平点点头,叮嘱说,不要做侵犯人家版权的事。
临别时,邓小平问起了公司1992年的生产计划。听说要生产50万张激光视盘和250部电影激光视盘,总产值约3亿元,利润约8000万元,他目光灼灼,高兴地说,希望你们能实现这个目标。
1月21日上午,邓小平在李灏等人陪同下,来到华侨城,游览了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在锦绣中华的微缩布达拉宫景点,他开心地和全家老小合影留念,说:“全国就是这个地方没到过。”第二天,他又去了仙湖植物园,在草坪中央亲手种下了一棵高山榕。
1月23日上午,邓小平即将告别深圳,前往珠海。李灏有些着急:深圳下一步搞什么,还未汇报过,得抓紧时间向他请示。
在乘车去蛇口码头的路上,李灏向邓小平扼要汇报了深圳的初步设想和部署:第一,进一步放开一线、管好二线;第二,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第三,撤销宝安县,建立3个区,逐步推进特区内外的农村城市化;再一个,充分利用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的立法权,加强法制建设,把全市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邓小平认真听完,点头赞同,鼓励说:“你就大胆按照这个去做,你要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做得不对的就要赶快纠正,避免犯错误。”
李灏神情激动,答道:“我们一定按照您的指示做,争取少犯错误、不犯大错误。”
邓小平看着李灏,又殷殷叮嘱说:“我跟你讲,第一就是大胆去干;第二是发现干得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纠正,总结经验,不是首先考虑犯不犯错误。”他又说,改革开放的步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车子到达蛇口港码头。下车前,李灏对邓小平说:“您这次来,深圳人民非常高兴。我们希望您不久再来,明年冬天来这儿过春节。”邓小平笑着点头。
下车后,码头上的轮船已经安静地在等候了。邓小平与李灏等深圳市负责人一一握手道别,向码头走了几步。倏忽间,他又突然转身回来,对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李灏大声答道:“您的话很重要,我们一定搞快一点。”
上午9点40分,邓小平乘坐的轮船,缓缓离开了蛇口港。李灏和送行的人们依依不舍,久久立在码头上,直到轮船消失在海天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