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合的“企鹅”
1998年11月11日,深秋,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
云淡天高,行道树上的秋意正浓。一栋坐北朝南的老楼里,27岁的马化腾又一次环顾四周——一间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几台电脑屏幕晶莹亮闪,门楣上刚挂上去的“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牌匾字体闪亮、遒劲,似乎还散逸着油漆的味道。他嘴角微露笑意,神情有些激动,心潮也激荡开来:忙活了大半年,总算开张了。
这时的马化腾,还是深圳滚滚创业大军里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他祖籍广东省汕头市,出生在今海南省东方市八所港的一个职员家庭。1984年,13岁的他随父母迁到了设为经济特区后声名渐起的深圳,开始与这座城市一道成长。1989年,马化腾以高出重点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入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计算机专业。
大学期间,马化腾像一头饥饿啃草的牛犊,埋头钻研,很快成为电脑高手。大四实习时,他灵感迸发,琢磨、制作出一个股票分析系统软件,能看到股票行情的波动情况,进行波段分析。
一家公司的领导听说,眼前一亮,马上派人登门购买。马化腾犯难了,他根本不知道软件的售价,便很聪明地让对方先出价。对方开口是5万元买断。在那个年代,这简直是一笔巨款。就这样,马化腾第一次领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凭借这个股票分析系统软件,马化腾顺利进入了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专注寻呼软件的开发。
工作几年,马化腾的主业乏善可陈,8小时工作之外的经历却颇为丰富:开发了股票行情的接收系统,赚了不少外快;担任惠多网深圳站站长,自费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成天泡在网上,忙得昏天黑地。他母亲有时也被“抓丁”,成了他的临时助手。
1995年4月,马化腾以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身份,接待了一位来自浙江宁波的惠多网网友丁磊。两人天上地下闲聊一阵,便挥一挥手,各自作别。未曾想,仅仅两年后丁磊便闪电般发达了。他成立了不过3个人的网易公司,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款免费中文电子邮箱系统。尔后,他靠出售这款系统,很快成了声名远扬的百万富翁。
马化腾颇有些懊恼。他也曾想过开发邮箱系统,独自捣鼓一阵,又放弃了。不想丁磊不但做了出来,还一举名利双收。马化腾深受启发:原来互联网也是有机会创业的。
于是,他决然辞去润迅的工作,邀了张志东等几个志趣相投的老同学创办腾讯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
公司开张后,马化腾雄心勃勃,搞了几个和寻呼机有关的项目,譬如“无线网络寻呼系统”。但1998年后,移动手机日益普及,寻呼机渐渐被遗弃,马化腾的项目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他想办法找来一本《寻呼企业大全》,买了上千个信封,一一给上面的企业写信,搜索枯肠推介自己的产品,结果多半泥牛入海,等来的是无尽的惆怅。偶尔接了几单,也是低于成本价,赚一场劳累。
资金很快入不敷出,腾讯奄奄一息。马化腾成天愁眉不展时,命运之神悄悄向他开启了一扇漏出微光的小窗。
1999年2月10日,在马化腾的决策下,公司几个骨干仿照以色列人开发的ICQ,做了一款中文版的即时通信软件,取名OICQ。虽是“拿来主义”,但OICQ也做了好些本土化的创新。
其中两点至为关键:一是鉴于国内有电脑者不多,网民多在网吧上网,OICQ将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了后台服务器,避免更换电脑后,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二是因国内尚处于原始的窄带状态,网速十分慢,OICQ的体积做了有效控制,用户下载时间只需约5分钟,速度远超国内其他同类产品。
OICQ使用时需要一种消息提示音。什么声音听上去很熟悉呢?技术团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是敲门声,有人则说是口哨声。马化腾蓦地想起自己干过的寻呼机业务老本行,笑着说:“大家最熟悉的声音还是寻呼机的呼叫声。”他掏出自己的寻呼机,录下“嘀嘀”声,放入了系统。这声音后来成为亿万网民熟悉的经典之声。
OICQ的商标最早也是一个寻呼机的样子。有人建议设计一个更有趣的形象时,马化腾很有些不舍,说:“用原来的图标吧,大家一看就知道OICQ是做什么用的。”因为腾讯其他负责人的异议,网友们也更倾向于企鹅,一番周折后,商标改为一只胖嘟嘟、憨态可掬的企鹅,成为腾讯的新象征。
OICQ上线后,大受网民欢迎,用户数量直线飙升,有时90天便增长4倍。马化腾且喜且忧,喜的是高人气证明这款软件的确不错;忧的是找不到创收模式,不但没有一分钱收入,反而要投入大量资金维护,每个月仅服务器的托管费便需要1万多元。
9个月后,OICQ的注册用户已达100万,但腾讯公司账上的资金仅有区区1万元了。马化腾被迫将股本从50万元增至100万元,自己和其他4个创始人再次东挪西借,追加投入,每个人的月薪也拦腰砍去了一半。
马化腾也考虑将公司卖掉,开价300万元,但没人感兴趣。广东电信旗下21CN的接洽人断然拒绝,说,OICQ也许是一个看上去增长很快的项目,然而,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它怎么赚钱。也有人像格外开恩似的,勉强答应买,但最多只出60万元。
马化腾和几个老伙计又厚着脸皮四处找人借钱。有两位家底殷实的朋友急公好义,分别借给腾讯20万元和50万元。马化腾小心试探问,能否用腾讯的股票来还债。对方不假思索婉拒了。一个还慷慨地说:“你真的没钱了,不还也可以,不过我不要你的股票。”
天无绝人之路。马化腾正山穷水尽时,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找上门来了。IDG的业务负责人王树听说腾讯开发的“中国风味”的ICQ注册人数疯长,已经有好几百万用户,但因没有收费模式,无钱买服务器,公司快撑不下去了,决定去看看。
腰椎间盘突出正发作的马化腾挣扎着起床,和王树会了面。王树问道:“你怎么看你们公司的未来?”
马化腾沉默一阵,说:“我也不知道。”
腾讯其他人大急,心想大事要黄了。王树脸上却浮出了一丝笑意,心想: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领导者,值得信赖和合作。不久,IDG北京总部决定冒险投资腾讯。恰在此时,香港电讯盈科有限公司打算进入内地市场,听说腾讯后,也有了投资意向。
马化腾将腾讯估值为550万美元,愿意出让40%的股份,也就是募资220万美元。
王树问马化腾:“腾讯凭什么值550万美元?”
马化腾又老老实实回道:“因为我们缺200万美元。”
他也不是随口乱说,心里盘算道,自己模仿的以色列的ICQ仅仅30多万用户,1999年3月被美国在线花2.87亿美元买下了,而OICQ有300多万用户,怎么着也值点钱吧?
王树竟也没再计较。
于是,IDG和盈科各出110万美元,买下了腾讯40%的股份。协议签订时,腾讯的账上已空空如也。因为要起草各种法律文件,钱款从境外进入又须报批国家外汇管理局,一个月后才能到账,而濒临倒闭的腾讯等不及,马化腾只得先借了450万元救急。
这时,购买ICQ的美国在线向美国地方法庭愤然起诉,说腾讯的OICQ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强烈要求停止使用OICQ.com和OlCQ. net域名。腾讯虽然积极应诉,但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未能赢得这场官司。此番事件过后,马化腾深刻地意识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马化腾后来将OICQ更名为QQ。
QQ仍然是吞钱的无底洞。马化腾将从IDG和盈科融资来的资金几乎全用来添置服务器,2000年快要过完时,腾讯又陷入了财务危机。尽管QQ的注册用户眼看将突破1亿,但盈利依旧遥遥无期,IDG和盈科也丧失了信心,不愿再追加投资了。
马化腾又心急火燎开始物色新的买家,IDG也帮着四处寻找。找了搜狐的张朝阳,再找新浪的王志东,还有雅虎中国、中公网……凡是能找上的,马化腾和他的同伴们都一一上门,还是没有结果。
马化腾似乎坠入了无边的黑暗,全身一阵阵发冷。几近绝望时,一缕光亮升腾起来,又化为漫天霞光。
2001年1月的一天,马化腾的办公室忽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自称是南非MIH中国业务部副总裁网大为。这家公司,马化腾闻所未闻,但他全身的血液很快沸腾起来。这是一家南非投资集团,长期在新兴国家投资新媒体,号称“全球前五位的媒体投资集团之一”。三年前,MIH进入中国,投资过《北京青年报》、脉搏网和体坛传媒等媒体。
自我介绍后,网大为面容生动、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发现腾讯的经过:“每到一个中国的城市,我就去当地网吧逛,看看那里的年轻人在玩什么游戏。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网吧的桌面上都挂着OICQ的程序。我想,这应该是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底,我接触几家想接受投资的公司总经理,发现他们的名片上都印有自己的OICQ号码,这更让我激动,想要看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马化腾打开电脑,用手指点,让网大为看屏幕上醒目的QQ用户增长曲线,绽开笑脸说,每天新增的注册用户有50万人左右,等于欧洲一个城市的人口。网大为的眼睛早已惊瞪成又圆又大的牛眼,似乎站在了一个世界奇迹面前。
让马化腾心跳加速到窒息的一刻来了。MIH公司给腾讯估价,竟有6000万美元。最终在实质性谈判后,他们拿出3200万美元,以32.8%的股份,成为腾讯的第二大股东。本来他们还想多买一点,做第一大股东,但马化腾坚持自己控股,没有答应。
盈科卖掉了全部20%的股份,套现1260万美元,比本金翻了数倍;IDG也出让12.8%的股份。两家公司当初救了腾讯,而今得到“福报”,大赚了一笔。只是他们没有能预测未来的慧眼,浅尝辄止。否则,本金还会升值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马化腾和腾讯像在睡梦中一脚跌入金窝,满眼金光灿灿,从此再也没有了资金短缺之忧。
时来天地皆同力。马化腾的笑脸还没收拢,又有了一桩大喜事——找到了QQ盈利的业务模式。受日本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增值服务启发,他想到了一种生意模式:鼓励拥有手机的QQ用户通过短信方式注册,开通“移动QQ”;腾讯把用户引导到手机上去,产生内容,然后与移动运营商分成。
2001年11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梦网”计划,与腾讯等公司签约,开展电信增值业务,承诺将85%的短信增值收入分给腾讯等合作商。2001年年底时,往日生财无路,一片茫然的腾讯,竟收获1000万元以上的净利润,成为全国最早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中国手机用户发短信的热忱陡然高涨,2002年达到了793亿条,国内短信量占全球短信量的1/3,中国移动和腾讯由此获利颇丰。
马化腾的胃口远未满足,又尝试过开拓广告业务,实行“QQ俱乐部”会员制,面向企业推出BQQ等业务,但业绩平平,许多业务不了了之。他的双眉又皱了起来。
东方不亮西方亮。2003年1月,受韩国一家社区网站开发出“阿凡达”功能启发,腾讯设计出了一套虚拟形象系统“QQ秀”。QQ用户能用现金换来的Q币购买QQ秀商城的物品,设计自己的虚拟形象。QQ秀商城的仙女装、职业装、墨镜和项链等虚拟物品琳琅满目,售价在0.5元到1元之间,使用期限为6个月。
QQ秀一上线,用户们便像打开了进入梦想世界的大门,兴奋异常,争相购买这项服务。半年后,购买者已有500万人,人均花费约5元。QQ秀让腾讯在“移动梦网”业务之外找到了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今终于找到新的盈利模式,马化腾开心不已。
几个月后,QQ秀又推出“红钻贵族”包月制收费模式。用户每月支付10元,便能享受到多项“特权”,包括获得一枚红钻标识,每天领取一个“红钻礼包”,每天免费赠送5朵“鲜花”等。令马化腾惊喜的是,用户们也争相购买,包月收入急速增长,又突破了千万元。后来,QQ空间如法炮制,又推出“黄钻贵族”等系列服务。
2004年6月,马化腾沉浸在创业成功的巨大喜悦之中。腾讯公司攀上一座高峰,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共筹集资金14.38亿港元。
不过,随后信息产业部(现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移动短信服务自查自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移动公司针对短信业务市场准入、业务宣传、定制申请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自我纠查,经过整改后如果仍然存在问题,相关服务商将被吊销有关经营资格。腾讯的无线增值业务狠狠挨了一刀,遭受严重的冲击。
2005年7月,信息产业部又严肃规定:“除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能够在部分地区进行PC-Phone方式IP电话商用试验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从事这项业务。”腾讯又被补上一刀,“移动梦网”突然停止,移动与QQ的合作协议于2006年12月29日被终止。
马化腾惋惜之余,决定自立门户,东山再起。腾讯随即先后推出了超级QQ和手机QQ两大产品。超级QQ是进化版的移动QQ,也为用户提供短信包月服务,每月费用为10元。手机QQ则是安装在手机上的QQ软件,腾讯与手机制造商合作,在手机中预装软件,收入主要来自简单的手机游戏和短信增值服务。两大产品不负所望,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腾讯像被狠狠踢了一脚的不倒翁,很快走出了阴影,又昂然挺立起来。
马化腾被迫放弃“虚拟电信运营商”角色后,提出了一个新战略:“腾讯希望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腾讯已经初步完成了面向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业务布局。”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腾讯犹如一头勇猛而又辛勤的蛮牛,活跃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其他同行渐渐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威胁。
各种指责也随之而至。《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在《“企鹅帝国”的半径》中说,腾讯的“事业”被界定为“在线生活”,这显然是一个无远弗届的事业,也意味着腾讯将会“全线开战”。
《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称马化腾为“全民公敌”。作者写道:“在中国互联网,有一个人跟陈天桥、马云、丁磊、张朝阳、李彦宏5个人同时过招。他长相斯文行止儒雅,却被叫作‘全民公敌’,他掌管着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他一一列举了腾讯涉足的领域后,感叹说:“互联网‘四大天王’——Google、eBay、Yahoo、MSN干的所有业务,腾讯都干了。”
马化腾一笑置之,依然我行我素。
2008年,腾讯又在网络游戏上挖掘出金矿。马化腾很早便注意到网络游戏,但起初收益不大理想,便不曾全力以赴。2006年5月,他接受记者访谈时说:“在我们看来,互动娱乐,可能在2到4年内会有增长,但基数到一定规模后增长肯定会放缓,甚至有可能不增长。所以长期的、稳定的收入模式还应来自企业付费和广告收入,包括搜索付费和电子商务。”没想到随后几年,网游给腾讯带来的巨大利润,远远超过了马化腾的想象。
“QQ宠物”是腾讯于2005年6月推出的网络游戏,为用户提供喂养、学习、打工、娱乐、结婚和旅游等多种休闲娱乐体验。一年后,QQ宠物创造了一项新纪录,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虚拟宠物社区。2007年3月,QQ宠物的累积用户已超过1亿。腾讯技术部门借鉴QQ秀和QQ空间的经验,又推出了“粉钻贵族”。粉钻的月费同样是10元,腾讯的收益也滚滚而来。
2008年初,腾讯从韩国取得了《穿越火线》和《地下城与勇士》两款游戏的中国代理权。一年将终时,这两款游戏的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分别突破了220万和150万。与此同时,腾讯自主开发的“QQ飞车”和“QQ炫舞”奋起直追,用户量也超过了百万。这一年,腾讯全年游戏营收28.38亿元,仅次于盛大的34.23亿元,跃居全国第二。
QQ注册用户数已接近1亿,马化腾整顿人马,继续奋战,几个月后便超过了盛大,坐上了网游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仅2011年,腾讯的网络游戏对公司收入的贡献已经过半,达到了158.21亿元。
马化腾“全民公敌”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严重威胁到了互联网其他巨头的生存。2010年,腾讯仅半年的利润便达37亿元,而百度只有约13亿元,阿里巴巴约10亿元,搜狐约6亿元,新浪约3.5亿元。腾讯的利润已遥遥领先,超过其他4家的总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腾讯遭到了来自互联网同行们的多方责难与攻击。2010年9月,几声轰隆隆巨响,周鸿祎的奇虎360公司首先开炮,与腾讯展开了一场用户争夺之战,被称为“3Q大战”。
2010年前后,周鸿祎异军突起,两年前通过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免费使用的策略,360浏览器已迅速覆盖了全国电脑客户端,用户数超过了1亿,也给360公司聚集了巨额的财富。然而,正当周鸿祎踌躇满志时,蓦地发现马化腾在杀毒软件市场上频频出动,不断蚕食自己的疆域。
这段时间里,腾讯发布安全软件QQ医生3.2版,同时推出诺顿防病毒软件半年免费特权,市场像漫过堤岸的洪水一般迅速扩大。2010年5月,QQ医生再度升级后更名为QQ电脑管家,将QQ医生和QQ软件管理合并,增设了云查杀毒、清理插件等功能。如此一来,QQ电脑管家已囊括了360安全卫士所有主流功能。不久,QQ电脑管家又更上一层楼,升级后增加了新功能,有取代360安全卫士之势。许多用户选择了QQ电脑管家,便将360安全卫士弃如敝履。
一山难容二虎,周鸿祎愤怒了。2010年9月27日,漫长的国庆长假前夕,360突然发布对付QQ的“360隐私保护器”,360网站最醒目的位置也发表《QQ窥探用户隐私由来已久》《QQ侵犯用户隐私》等系列文章,谴责QQ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周鸿祎还在新浪微博上亲自上场数落腾讯,替自己也替别人诉说委屈:“你每年收入200多亿元,市值3000多亿元,像团购这样的苍蝇上的那点肉也都不放过,也要跟创业公司去抢。”
一时间,互联网上浊浪滚滚,QQ用户陷入了巨大恐慌之中。马化腾和其他腾讯高管过完国庆长假欣然归来,发现网络上满是辱骂和指责腾讯的言论,曾经风光无限的腾讯已成千夫所指,马化腾瞬间惊呆了。
马化腾指令腾讯多个部门做了反击,周鸿祎则利用新浪微博发文,隔空接招。双方你来我往,硝烟味十足,打得不可开交。公众和媒体人像吃了兴奋剂,坐在电脑屏幕前兴致勃勃观看一幕闻所未闻的大剧。
周鸿祎越战越勇,又狠狠给了腾讯致命一击。他宣布推出一款名为“扣扣保镖”的新工具,说能够“全面保护QQ用户的安全,包括防止隐私泄露、防止木马盗取QQ账号以及给QQ加速等”。
腾讯的技术部门发现,当用户使用“扣扣保镖”后,系统被重装,QQ安全中心被360安全卫士替代,QQ用户将被导入360的操作平台上。
高管云集,如临大敌的腾讯大厦会议室里,马化腾一脸惨白,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做这种事。”大家紧急商量后,将“扣扣保镖”定为“非法外挂”,一面火速向深圳市公安局报案,一面郑重向工信部投诉。
深圳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却从未处理过类似案件,不知如何定性,也不知如何处理。工信部也是头一回遭遇这种情况,犹豫许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腾讯的后台数据显示,“扣扣保镖”仅仅几天内便已截留了2000万QQ用户。马化腾心急如焚:再拖一个星期,QQ用户很可能流失光了。
他断然做出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腾讯随即发表了一封《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同时推出了“不兼容页面”,所有用户必须在“卸载QQ”和“卸载360”之间做出选择。
周鸿祎挣扎了一番,最终被迫宣布下线“扣扣保镖”,又紧急发布公开信:“恳请”用户能够坚定地站出来,三天不使用QQ。
双方不断交锋,互联网上像煮沸了的开水,一片沸腾。2010年10月14日,腾讯义愤填膺,正式向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起诉360不正当竞争。第二年4月,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要求奇虎360停止侵权,30天内在360网站的首页及《法制日报》上公开发表声明以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腾讯经济损失40万元。
随后,腾讯又奋勇追杀,向广东高院起诉360公司的“扣扣保镖”相关侵权行为。2013年4月,广东高院判决360公司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要求奇虎360公司连续15日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500万元。
工信部也在2010年11月发布《关于批评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通报》,各打五十大板:“责令两公司自本文件发布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道歉,妥善做好用户善后处理事宜;责令两公司停止互相攻击……”
轰轰烈烈的“3Q大战”画上了句号。腾讯在法律上获得了大胜,但周鸿祎也不算输。他的知名度因这一战而暴涨,舆论也多半同情弱势的他,360的用户因而急增。周鸿祎灵机一动,火速启动上市计划。2011年3月,奇虎360成功在美国上市,融资2.256亿美元,成为市值第三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
360似乎输了,又确乎赢了。马化腾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全民公敌”处境的尴尬,开始重新思考腾讯的平台策略和公共属性。这天深夜,他辗转难眠,起身给员工们写邮件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马化腾期望通过与其他互联网同行合作,取得共存共赢。2011年1月,他宣布成立腾讯产业共赢基金,预计投资50亿元人民币,为互联网和相关行业的优秀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共赢基金投资的第一家公司是从事在线旅游业务的艺龙网。不久,腾讯又慨然宣布,参与投资创新工场发展基金的人民币基金,对创新工场所孵化的企业等进行扶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马化腾柔软时,腾讯更大的辉煌也来了。
随着智能手机的运用和普及,2011年1月,腾讯借鉴社交软件kik,开发出了一柄神奇利器——“微信”。几经改版升级后,微信的使用者云聚而来,日增用户数峰值达到了20万。一年后的3月29日凌晨4点,马化腾紧盯着电脑屏幕,兴奋难耐,在腾讯微博敲下了几个字:“终于,突破1亿!”
令他惊喜的还在后头。几个月后,微信推出了“朋友圈”、视频通话等功能,用户量更是突飞猛进。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进了腾讯大厦,听了马化腾的创业故事后,习近平又详细了解了微信的使用情况。
不久,微信公众平台又新鲜上线,仅仅15个月后,公众号数量便达到了200万个。2015年10月,公众号数量又赫然突破了1000万。微信公众号从斜刺里杀出,彪悍向前,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舆论生态,令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叫苦不迭,纷纷雪崩似的坍塌。2014年1月,微信偶然间开发出了发红包功能,又使腾讯如虎添翼,成为重要的在线支付服务商。两年后,微信支付用户已达到4亿左右。
短短几年,微信便一跃成为最大和最活跃的移动社交平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同时,以WeChat为名的海外版盛行全球20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亿的用户。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更属于排名前三的社交应用软件。
腾讯也因此成为行业的巨人,其市值在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从400多亿美元狂飙到2000亿美元。2016年9月,腾讯市值突破2万亿港元,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也稳居全球前十。2020年1月,腾讯市值更是达到了3.81万亿港元。
马化腾也一改过往的谨慎作风,抓住了微信的入口优势,迅猛进攻,四面出击:入股搜狗,投资大众点评,又斥资入股京东,收购58同城19.9%的股份,投资滴滴、摩拜。2017年,马化腾又做出决策,腾讯入股唯品会、永辉超市等120家公司,触角延伸到了新零售、人工智能、养老健康、金融等多个领域。2018年9月,他宣布腾讯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将进一步探索更适合未来趋势的社交、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推动实现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
见证过腾讯创业之初的深圳湾,似乎已盛不下它的财富与辉煌,却依旧用激越的浪涛为它一声声喝彩。这天,马化腾立在腾讯最新的滨海大厦顶楼,眺望远处的层层海浪翻滚而来,心潮也阵阵澎湃:没有深圳这片热土,也就没有腾讯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