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招展的党旗
2020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武汉。
再过一天便是除夕,阴冷的风雨却久久不绝,沉沉地压在大街小巷,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纸公告震惊了大江南北:“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破天荒的“封城”通告随着刺骨寒风散入千家万户时,深圳几大医院收到了一份紧迫集结令:疫情危急!湖北危急!火速组派医疗队援助!
“我去!”
“我报名!”
“我是共产党员,请考虑我!”
…………
或加班或与家人欢聚,尚未吃上年夜饭的医护人员从惊愕里回过神,火速行动起来。一份份恳切、名字上摁有殷红指印的请战书如塞外翻腾的雪花,飞到了院领导的办公桌上。
准备妥当后,“风萧萧兮易水寒”,深圳13名医护人员组成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跨上静默待发的高铁,慷慨奔赴武汉抗疫的战场。这些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的勇士,被安排在多达450张床位的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开始了紧张的战斗。
这是一支敢打必胜的队伍。这支队伍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队员,医生们年龄都在38岁以上,至少已有15年的丰富工作经验;护士最小年龄为27岁,全部经历过“甲流”疫情的考验,年长的护士长还参加过2003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战斗。
狰狞的新冠肺炎疯狂肆虐,医疗队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凛然进入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C厅。除了已收治的病人,还有新患者络绎不绝被抬了进来,病人最多的一天达到了420名。方舱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实行6小时倒班制,一位医生要负责100-200个病人,与往日的工作有很大区别。
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博士刘培汗流浃背救治病人时,敏锐发现病例医嘱不太完善,他当即建议成立病人微信群以便管理。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采纳。给一位病人治疗时,对方向他咨询病毒抗体的问题。这时的诊疗指南还没有相关内容,刘培赶紧向大本营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请教,所里专家紧急出动,迅速给他解决了问题。
大本营永远是前方将士们坚强的后盾。深圳市人民医院除了为自己派出的勇士们准备了充足的防护物资外,其他物资,只要前方需要,当晚打电话当晚便能解决,从无过夜的情况。
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管骅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一区护士长,被安排在方舱医院的外围班,主要职责是指导进舱人员穿脱防护服、管理C厅的防护服穿脱间。能来到一线,虽然危机四伏,她却很是自豪:“作为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一区护士长,在祖国最需要专业医务工作者的时候,能够驰援武汉一线,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
防护服如同战士的铠甲,时刻保护前线医护人员的安全,而管骅则是保证方舱医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率的主要守护者之一。与舱内6小时工作制不同,管骅上班的时间翻上一倍,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刚接手管理C厅穿脱班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防护服穿脱流程不一致,管骅迎难而上,第一时间建立了穿脱班护理人员的微信群,以减少人员密切接触及提高工作效率,又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防护服穿脱流程等,随后又上墙公示,做到人人知晓。
方舱医院的第一道关卡得到了牢牢守护。1个月时间里,管骅至少检查指导了700人次的防护服穿脱,保障了方舱医护人员实现零感染。
李颖芝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科的一名资深护士。武汉是疫情的重灾区,医疗队刚到时,风声鹤唳,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李颖芝不免有些忐忑不安,但一走上方舱医院的护理岗位,心情随即便平静下来了。
李颖芝的团队需要负责管理约50张床位的患者,她主要负责女性患者的心理疏导,还有生活起居、饮食和药物发放。她每天都要里三层外三层地穿好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等,忙忙碌碌打开水、送饭、送药。防护服材料特殊不透气,李颖芝长时间在各病床间穿梭忙碌,尽管是在冬日,贴身衣服也总是很快被汗水浸得透湿。
患者突遭横祸,被闻所未闻的新冠肺炎缠上,心情难免有些焦虑和郁闷,有的人担心自己一病不起,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李颖芝便和大家一起想方设法开导,陪她们聊天,鼓励她们,还建议她们做做操、跳跳广场舞。经过共同努力,患者们的焦虑逐渐得到缓解,这种缓解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患者康复。
时间缓缓流逝,患者也一天天好转,一个接一个康复出院。临走前,她们都拉着医护人员的手,用武汉话说着感谢,邀请医护人员疫情过后到自己家做客,去看看武汉的黄鹤楼,欣赏武汉大学的樱花。
武汉感激危难中伸出援手的八方同胞,千里之外的深圳也没有一刻忘记驰援武汉的英雄。这天,李颖芝在新闻中看到深圳全城为所有援鄂医疗队员亮灯,欢迎他们回家,自在抗疫一线奔忙以来没有叫过半声苦、没有露出半分怯的她,终于忍不住眼里滚出了泪花。她知道,他们不是孤军奋战,所有深圳人都是他们的后盾。她在心里坚定地说:疫情一定会过去,“战疫”一定会赢!
队员郑明谜是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护士,主要负责患者心理疏导和用药方面的护理。进舱后,她首先收获的是浓浓的情谊。因为个子比较小,每次发放或者搬运物资时,方舱内的患者就会马上过来伸手帮她接东西。患者说,你穿着防护服特别辛苦,又喘不过气,我们帮你吧。一次上夜班,郑明谜照例去查房,看到一个患者正默不作声看手机,便过去关切地问道:“阿姨,怎么还不睡觉?”患者转头看了看她,却不说话。随后,她从口袋摸出一个口罩,麻利戴上后,才说:“白天睡多了。”郑明谜这才明白,患者起先沉默,是担心没戴口罩会把病毒传染给她……这些细枝末节让郑明谜很是感动,工作更加卖力了。
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后,“战场”险情不断,一次更比一次吃紧。深圳随即又先后派出4批医疗队,火速驰援武汉和荆州。64名神情悲壮而豪迈的医护人员,踩着第一批医疗队员的足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荆楚大地。
其中,2月24日上午出发的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性质格外特殊,这是深圳派出的第一支心理医疗队,5名队员全部都是深圳康宁医院精心挑选的专业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医疗队组建了临时党支部,由医疗队队长、康宁医院精神科综合门诊主任医师李学武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奋然逆行,坐上高铁飞速北上。到达武汉后,他们马上与武汉优抚医院的5支援鄂医疗队做了对接,5名心理专家以一对一的方式,分别加入各医疗队工作组,深入了解各医疗队的具体情况和他们所负责病区的患者情况。
武汉优抚医院共收治了150多名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五分之一的病患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他们焦虑、抑郁、焦躁、失眠、困乏、情绪不稳定,还有一些患者对治疗抱有深深的疑虑,坚决不配合治疗。
专家们不急不躁,迅速对患者开展精神心理联络会诊、心理评估、心理辅导,通过个体治疗、集体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或使用药物进行了干预。不久,患者的情绪得到了稳定,此前拒不配合的患者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愿意接受治疗了。
除了派出第五批医疗队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心理治疗,针对湖北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和援鄂医疗队的心理需求,深圳市委组织部、深圳市委卫生工委、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等部门主动请战,开展了针对性的“安心行动”,给湖北前线送去心理抚慰的“特效药”和“强心剂”,奉上深圳全城的人文关怀。
“安心行动”策划制作了“安心音频书”,内容包括湖北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安心特辑和援助湖北医疗队安心特辑,普通话版和粤语版各一辑,发布在喜马拉雅平台。这些特辑中,开设了援助湖北医务人员“安心家书”有声栏目,分类分集收录了医务人员的家书、亲友和广大群众的有声书信。家书中,有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也有抗疫一线的情感历程和动人事迹。“安心家书”上线后引发广泛关注,收听量节节攀升,很快接近了600万。
“安心行动”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制作了“安心宝盒”。每个宝盒配有医务人员的安心音频书、安心问候卡、安心手册、喜马拉雅有声书卡以及N95口罩等物品。随后,1300个“安心宝盒”和1500台智能声控音箱被火速寄到湖北抗疫一线,发放到了重症隔离区和方舱医院。宝盒问候卡上“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武汉深圳心连心共命运,愿守望相助、并肩战疫,盼山河无恙、湖北平安”暖人心窝的支持和祝愿,让人读之备受鼓励。
3000册面向医务人员的《安心手册》也以最快速度编写、印刷完毕,作为开展心理援助的物资紧急运往湖北前线,第一时间送到了抗疫医务人员手中。
“安心行动”还集思广益,专门开发了“安心博士——在线心理辅导”微信小程序,心理专家24小时在线接受咨询,为抗疫一线人员提供在线“一对一”持续跟踪心理辅导服务。
与此同时,“安心行动”还拍摄了湖北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安心宝典”关爱视频,采取喜闻乐见的动画方式,发布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湖北和武汉广播电视台也及时进行转播,方舱医院等重点区域则进行循环播放。
除了精神上的援助,开展“安心行动”的人员还当起了令前方战士们安心的“后勤部长”,经过多方协调,为奔赴湖北的援鄂医疗队和留在深圳的抗疫一线700多名医护人员家庭,免费配送“安心蔬菜”。配送每周一次,雷打不动,持续了一个月。一线医务人员闻讯后,异常感动,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也越战越勇。
深圳为湖北抗疫一线开展的“安心行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也受到了湖北方面的好评。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表达了由衷的谢意:深圳急一线之所急,想一线之所想,做一线之所需,为我院医务人员提供公益性的专业心理干预和疏导服务,正是雪中送炭,是目前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你们用行动彰显了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的高尚情怀。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李毅博士深情地说,我们会铭记这一刻的雪中送炭。
深圳援鄂医疗队中,中医医疗队也“战功”卓著。
中医医疗队来自深圳市中医院,由刘禹翔担任队长,队员有彭思萍、李亚清等24人。深圳市中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专科医院,也是深圳21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之一,中医医疗技术炉火纯青,独树一帜。
中医医疗队奔赴湖北后,迅速进入武汉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开始了与死神的赛跑。他们发挥“主场作用”,拿出了“独门绝技”,治疗病人均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先后开展了针灸、经络按摩、手指点穴、摩腹疗法、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中药热奄包、呼吸排痰训练、八段锦和拍打操等10余项中医特色治疗。
通过一线实践,中医医疗队还将肺炎方整理出来,定为深圳肺炎1号方(普通型)、深圳肺炎2号方(重型)、深圳肺炎3号方(危重型、后期肺炎难吸收),组方以涤痰汤加上补中益气汤、三拗汤为主。
中医医疗队按“四步曲”来治疗:第一步是分类,梳理患者的状态,分期分级;第二步是扶正,调理患者脾胃,把患者身体状况扶正;第三步是精准,对每个患者采取个性化手段进行治疗,特别是重症患者,往往针药并用;第四步是康复,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再用康复汤药调理,使其身体快速康复。
一个危重型患者,应用了深圳肺炎2号方后,很快排出大量痰液,病情峰回路转,出现转机。随后,医疗队队员们将其脱离呼吸机高流量给氧,改为鼻导管给氧,病人不久即渐渐好转。
中医医疗队的治疗效果显著,为患者送去健康的同时也为自己、为深圳获得了殊荣。2020年9月,这支队伍获得了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随着抗疫工作逐渐有效展开,深圳其他援鄂医疗队也捷报频传:2020年3月1日,深圳医疗队负责收治的572名患者中,治愈出院184人,筛查转出潜在危重症病人到定点医院170人;3月23日,收治的所有重症患者“清零”;3月28日,收治的所有患者“清零”。深圳医疗队所在的医院实现了院内零新发感染和方舱医院内病人零死亡,也实现了医疗队队员零感染。
派出医疗队反哺国家、驰援湖北的同时,深圳大本营也进行了严防死守,在肆虐的新冠病毒面前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早在武汉“封城”前的2020年1月8日,福田区疾控中心发现了广东第一例不明肺炎感染病例,深圳市委就异常重视,火速行动,拉响了疫情战斗的“第一声警报”。1月9日,国家公布疫情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1月19日,深圳成立市一级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先后设11个工作组和3个工作专班,又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联动响应机制。
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战斗的最前线。
新冠肺炎疫情警报拉响后,深圳市委组织部审时度势,马上发出激昂的《倡议书》,号召全市党员投身艰险的疫情防控之中。与此同时,市委组织部又发布了《关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推动党员干部奔赴抗疫一线。
在党的号令下,深圳4.1万个基层党组织,随即像当年淮海战场的小推车一样动员起来,成为“战疫”的核心力量。701个社区(村)下设的4000多个小区、1800多个城中村和3000多个楼宇党组织,挺身而出,担负起属地防控责任。基层党组织和派出所、社康中心党支部联合组建“三人小组”,挨家挨户排查,开展疫情监测、预警、防控等,及时稳定群众情绪,增强社会信心。3.3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也像听见了枪炮声,迅疾投入战斗。他们调配资源,保障运行,维护稳定,犹如陀螺一样连轴转起来。580个医疗行业党组织则主动请缨,除了驰援湖北外,还全力以赴做好深圳大本营的医疗救护、基础预防等工作。7726个非公企业党组织也参与战斗,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多个园区、商圈、写字楼等主动为中小企业和租户减免租金。一些企业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改装流水线,为前线生产急需的医护用品。
深圳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也不甘落后,迅速将自己打造为抗疫服务中心。战疫期间的每一个日夜,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都忙得紧张而有序:开展线上“战疫直播”栏目,前后有350万人次收看;分发防疫物资,累计160万个口罩、44.1万双手套、40.1吨消毒液等。
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党组织。因为“战疫”需要,援鄂医疗队、集中救治点与隔离点、交通卡口、社区城中村等第一线,2042个临时党组织迅速建立起来,成为机动作战的战斗堡垒。
疫情肆虐,深圳各级机关干部也慨然奔赴战斗,挺身站在了第一线。深圳市直机关紧急分6批抽调1552名干部,组成75个指导服务组,由局级干部担任组长,全脱产派到10个区(新区)74个街道和深汕特别合作区,挺身而上迎击疫情。各区、街道的领导班子成员也一个不漏挂点包片,各区抽调4761名干部组成701个援助工作组,派驻全市701个社区(村)。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危险重重的战斗中,深圳全市先后派出3.76万名党员干部下沉抗疫一线,严防死守。下沉的干部与社区干部一道冲在最前线,参与设卡检测、入户排查和隔离管控等工作,为街道、社区解决调度防疫物资、复工复产等难题。
“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这是战争年代最动人的一幕,此时又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深圳的抗疫战场上。
62.7万名深圳共产党员,承继当年深圳第一个党支部和东江纵队、江南支队的光荣传统,前赴后继冲在最前方,承担了最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其中直接参与一线“战疫”的党员便有16.6万名。党员们人人亮出共产党员的身份,包片、包户、包人,充当排头兵和主攻手。
疫情中,共产党员的身影像一面面红旗,飘扬在最艰险的地方:交通要道卡口迎风挺立的,是党员;社区24小时轮班值守的,是党员;冒着风险,第一个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的,是党员;最早进入公共场所进行消杀的,还是党员……抗疫期间,因为受到党员们精神的感染,10257名非党员毅然向党组织靠拢,慷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66人在火线中庄严举起右手,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磊,是一名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病例后,他未雨绸缪,迅速组织专家团队研判疫情发生发展态势,做好了各项物资、人员和技术储备。不久,他又决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实战应急演练。
2020年1月14日清晨6点零3分,负责检测的医生紧急向刘磊报告,两个从武汉归来的疑似病例检测结果“都是阳性”,刘磊心里咯噔了一下:来了!真的来了!
来不及多想,他当即启动应急响应,宣布医院进入一级战备,全员取消休假,迅疾投入战斗。不久,第三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深圳唯一的定点收治医院。随着疫情的无情蔓延,新冠肺炎患者也被源源送来。
作为党员,刘磊始终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只要没有外出开会,他都会在10点半准时赶到隔离病房,组织查房、会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广东临床救治的主战场之一,收治的患者数量和重症患者数量一度位居全省前列,令刘磊备感压力。他夜以继日,常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有时躺在床上了,脑海里依旧在思考救治方案,辗转反侧间,竟不知东方既白。设定的起床闹钟响了,他翻身而起,胡乱洗漱一下,又匆匆赶往医院。因为常在临床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哪个病人什么情况,怎么治疗,出现过哪些问题,刘磊都了然于胸。
有刘磊冲锋在前,临床救治组团队备受鼓舞,争分夺秒编制出了更利于临床操作的“深圳版”临床诊疗方案。刘磊要求,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策”:率先采用患者恢复期血浆或特异性抗体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制订详细诊疗指征和工作规范,对确诊患者在发展重症早期及时进行氧疗;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或CD4+T细胞明显下降的重症患者,及时给予胸腺法新、IgM型人体免疫球蛋白等临床治疗方案……
有人担忧刘磊的安全,劝他少到前线去。刘磊眼睛一瞪,驳斥道:“作为院长,我要是贪生怕死,怎么能让员工冲锋陷阵?只有我也冲在一线,在战场上拼过命,说话才会让人信服。”
疫情越来越严重,宅在家中的深圳市民忧心忡忡,甚或有人异常惶恐。为了增强大家战胜疫魔的信心,1月28日,刘磊第一次站在了电视镜头前,从容说:“请市民放心,这个病是可防可治的!”
有了刘磊这面闪亮的旗帜,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纷纷请战。在这种无坚不摧的意志前,狰狞的疫魔渐渐败下阵来。5月21日,深圳最后一名确诊病例出院,曾收治了462例确诊患者的第三人民医院实现病例全部清零。半年多的紧张战斗,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不久,刘磊奉命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回首征战往事,他深情地说:“这份荣誉属于深圳,属于所有医务工作者!”
深圳的共产党员除了毫无保留地奋战,还踊跃捐款捐物,总计捐款3.5亿多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4.6亿多元。
南岭村社区退休在家的老书记、有着55年党龄的张伟基年事已高,但时刻关心疫情的防控和救治。听说一些前线医务人员缺少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他寝食不安,辗转托人从海外买来了6000个口罩,捐赠4580个给龙岗区第四人民医院,剩下的全部送到了社区,请工作人员代劳,发放给居民。大家由衷地表示感谢时,张伟基说:“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到一线帮忙,但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做点贡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作为人口逾2200万的超大城市,深圳经受住了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