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尽华夏与世界

一日看尽华夏与世界

马志民孜孜以求,紧抓华侨城总体规划的同时,也一直在默默思索,第一个要建设的大项目,究竟以什么为好?

叶飞和廖晖最初定下的开发原则是:“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他们虽然提出了与马志民暗合的“环境优美”,但前提是“工业为主”。这时,马志民想的却不是工业,而是“小人国”。

他想起了几个月前的一次经历。

1985年5月,他以香港中旅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身份,带人前往欧洲考察。到荷兰时,马志民对遍地的风车没有多大兴趣,而是站在一个“微缩城市建设成就”项目马都洛丹“小人国”前,久久徘徊,内心十分震撼。

他想,一处小人国就能看尽荷兰名胜,深圳也完全可以借鉴,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和秀美山川浓缩成一团,让游客在短时间里领略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圳地方不大,名山大川也不多,但毗邻港澳,流动人口多,旅游需求大,完全可以建一个“小人国”,创造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景区。于是,一个关于锦绣中华主题公园的设想,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了。

机缘凑巧,不多久,马志民被任命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随后又兼任经济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有了一块可以实现设想的地盘。总体规划方案出来后,他在领导班子会上,提出第一个项目要搞“小人国”的设想。

马志民说,深圳经济正在调整,企业竞争激烈,我们东边有国家各大部委下属的电子集团、北方集团等,西面有蛇口工业区、南油集团等,它们都起步早、条件好,我们要吸引投资,就必须实施差异化发展。

他回顾了在荷兰看到“小人国”的场景和自己的感想,接着说,我们搞一个中国历代著名建筑的微缩园区项目,荟萃中华文明精华,“一日看尽千年华夏”,这是全国首创。我相信对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香港的“两个600万”(指香港600万居民和每年到港的600万游客)有吸引力,对境内群众也有很大吸引力。

这个项目,马志民初步预算,需要投资1亿元。

一时间,指挥部的成员们都沉默了。他们多数人没听说过主题公园,觉得旅游也不过是吃喝玩乐而已,不是什么正经事。华侨城建立的初衷是招商引资建设工厂,眼下建设资金紧张,首先搞个旅游项目,便完全背道而驰了。于是,多数人表示不同意。

听马志民介绍,这个主题公园,要建包括长城在内的中国历代著名建筑的微缩版,有人便说,有1亿元投资,不如去搞房地产。有人则说,即使要搞旅游,也要搞游乐场,何必要去修“长城”?还有人不满地说:“古有秦始皇修长城,今天是‘马始皇’修长城。”

关键时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给予了马志民支持。他多次来到华侨城,鼓励他改革探索,放手去做。

香港中旅集团董事长梁灵光也很赞赏建“小人国”的设想。他也有和马志民相类似的经历,几年前到日本四国岛访问时,看到过一个风景微缩景区,后来到夏威夷出访,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也看到过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建筑、生活方式和民族歌舞,印象十分深刻。

他向马志民建议,派人到夏威夷去看看,取些经回来。后来,他又答应和华侨城先筹集一亿港元,建设“小人国”。

“小人国”终于立项后,为了筹划景点设置,马志民往全国各个省市寄了80多封信,征求景点意见,但只有3个地方回复,其他信都如泥牛入海,再无音讯了。

马志民没有气馁,几乎访遍了全国,寻找古建筑、园林、雕塑、绘画、工艺和民俗等方面的专家,虔诚向他们请教。一些专家还被他请到深圳,做现场指导。同时,他也通过招聘的形式,向社会广揽人才。

“小人国”项目,需要一个能挑大梁,独当一面的总经理。马志民多方考虑后,将重担交给了从国务院侨办调任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副主任的张整魁。几年前,他们在香港的特殊场合打过交道。

张整魁兼任“小人国”总经理后,继续招揽建设人才。有人推荐了核工业部在深企业华泰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李日余,说李日余是一员干将,能力强,经验丰富,又刚退休,很合适。张整魁喜出望外,像刘备听说了诸葛亮,连忙问到了联系地址,登门拜访。

李日余对华侨城自然不陌生,得知张整魁要来,早已在家等候。门铃一响,他疾步上前打开门,客客气气地将张整魁迎了进来。两人握手寒暄后,张整魁开门见山,请李日余出山相助,到华侨城来建“小人国”。李日余有些犹豫,说“考虑考虑”。没想到,几天后,他给张整魁打电话,回复说:身边朋友劝他“别冒这个险,将一世英名毁于最后一程”。

马志民得知了这事,深感惋惜,但觉得还可以再争取一下,于是决定亲自上门邀请。到了李日余家,他详细介绍了华侨城的情况,也谈到了自己创建“小人国”的思路和前景,最后说,如果李先生肯加盟,每天上半天班就行,能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就好。

李日余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说,我接受你们的邀请,发挥余热,争取把“小人国”的工程做好。马志民笑得像捡到一块莹亮的玉石,握着李日余的手,久久未松开,口中又是道谢,又是欢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李日余出山后,主动放弃了每日“工作半天”的厚遇,不分昼夜地投入了工程建设中。

“小人国”开工时,马志民深知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太多,所以异常低调,没有通常的领导剪彩,也没有喧闹的奠基仪式。全副武装的工程队像一群悄悄摸上前沿阵地的战士,不声不响地投入了战斗。

然而,对“小人国”的品质和品位,马志民没有丝毫将就和草率。他严肃地叮嘱说,所有微缩景观,原建筑用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原材料用汉白玉,就得用汉白玉,原材料用真金箔,就得用真金箔。遵照他的要求,故宫和天坛两个景观,便用了35000张金箔,相当于647克黄金;布达拉宫也用了48000张金箔,相当于1公斤黄金。

建“长城”时,最简易的办法是用水泥做干墙面,然后勾缝,外表看上去就是逼真的城墙了。但马志民这个“马始皇”比秦始皇要求还高,派人专程跑到北京,选取与古长城一模一样的材料,烧了650万块小砖。而后,将小砖千里迢迢拉回来,砌成了一段1100米惟妙惟肖的“长城”。于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的绚烂功绩,被原汁原味搬到了深圳。

修“长城”的工地上,依旧有不少鄙夷的目光。一位记者偶然造访华侨城,看到工人正在忙着叠砌积木似的小砖,小墙还不到一米高,不屑地说,这什么玩意儿?这长城我一抬腿就跨过去了!看了这东西,还能不到八达岭去了?

马志民没有理会这种不屑,却也虚心吸纳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次,任仲夷到工地视察,兴致勃勃地转了一圈,回去后给李灏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肯定了项目的思路,说景点虽然“微小”,但给人“伟大”的感觉,让人“看了小的想到大的”、“看了假的想看真的”。不过,他建议这项目不要用“小人国”之名,因为按照中国语汇,堂堂中华不能与“小人”并提。

李灏微笑着将任仲夷的信转给了马志民。马志民仔细一琢磨,颇觉在理。小人国最早出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726年创作的《格列佛游记》,书中描写了一个由体积比正常人类小的种族组成的国家,即利立浦特王国。这部书风靡全世界,小人国也成为文学里的经典形象,被植入了读者的脑海里。后来,小人国被借用,成为一些微缩主题公园的代称。但在中国语境里,“小人”更多的是指人格卑鄙、阴险的人。于是,马志民欣然接受了任仲夷的意见,将“小人国”改称“锦绣中华”。

1989年夏,锦绣中华基本完工,园中82个景点大多按1∶15复制,又依照它们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园中各处。譬如长城、秦陵兵马俑、赵州桥、故宫、黄山、黄果树瀑布、黄帝陵、孔庙和天坛等,都是中国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精粹的缩影。

马志民喜上眉梢,和指挥部其他成员商量后,准备10月正式开业。但一想到深南大道,他眉梢上的喜气又凝固成冰,骤然跌落下来。深南大道宽仅30米,拓宽的计划还在有关部门的规划中。经过华侨城的路段有两千米,两边高耸着杂草丛生的土墙,仿佛一条乡间土路,与锦绣中华的华丽格调很不搭配。游客们寻觅锦绣中华而来,走近华侨城,看到这场景,或许美好的遐想会消隐大半。

一时间,马志民心事重重,桌上再好的菜也变得索然无味。

“能不能由华侨城负责,先帮政府将这段路拓宽,在两侧搞出一个‘城区’面貌来?”他蓦地想到了这一层,再深入琢磨,觉得完全可行,脸上的愁容瞬间散逸而去了。

马志民马上找指挥部其他人开会。主意一说出来,大家都叫好,只是觉得离10月仅有两个多月,资金又十分紧张,况且还需市政府同意才行,恐怕难办。马志民决心已定,断然说,资金紧张,可以想办法筹集资金;时间紧,可以加班加点;市政府那边,我去申请和沟通。

随后,他多次往市政府跑,终于获得批准:深南路华侨城段可以提前上马,资金先由华侨城垫付,等深南路整体修成后,再“据实拨返”工程费用。马志民又紧锣密鼓,筹集到了2000多万元,总算可以开工了。

1989年10月1日,是第40个国庆节,红旗漫舞,举国欢腾。国庆前夕的9月21日,华侨城便已被喜气重重包裹:一是门前的深南大道焕然一新,增宽到了国内罕有的70米,两旁也铺展如画,成为深圳的样板工程;二是锦绣中华如期正式开业。

这天,锦绣中华花如海,人如潮。除中央有关部门、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领导人出席外,1500多名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也乘兴而来。成千上万的游客,欢笑声汇成了澎湃的河流。几天后的国庆节,游客更是如潮水般涌来,猛增到3万人,深南路被迫让出一半做了停车场。国家旅游总局领导望着挨挨挤挤耸动的人头,兴奋地说,这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里程碑”。

游客们如痴如醉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时,也传出了批评声。一位国外游客对别的都赞不绝口,但对厕所的档次和管理跟不上颇有微词。回去后,他给马志民写了一封尖锐而善意的信,说,“你们的厕所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你们仍然是不会得到世界的尊敬的”。

马志民一遍遍翻看着信件,内心很是震动。他对清洁工说,看看,你们的工作也是多么重要!华侨城的洗手间硬件和软件随即很快得以整改,清洁、温馨、人性化。游客步入洗手间,一时呆住了,似乎进了高档宾馆,清洁工面带微笑,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递手纸、拧水龙头或喷香皂液,甚至还有梳头、擦皮鞋等内容。

游客们颇为惬意,甚或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夸赞说,洗手间是“锦绣中华第81景”。一位如厕的台湾学者说,锦绣中华的洗手间管理得这样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骄傲。

游客自身也“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一些人素质没跟上来,喜欢随手扔垃圾。锦绣中华的清洁工并不责备和抱怨,而是服务更加勤勉。游客手中垃圾一落地,清洁工便立马上前清扫;游客视若无物,继续扔弃,清洁工依旧像脸上灌满春风,不急不躁,又跟上去清扫。游客终于脸红了,管住了手,不再乱扔。

马志民很欣慰,在《华侨城报》刊登了一封信,深情称赞清洁工,“正是千千万万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平凡的劳动者,谱写了我们伟大民族许多辉煌的篇章”,“我怀着诚挚的心情,衷心感谢你们,并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锦绣中华开业的第一年,足足有430万人次蜂拥来过。这一年,北京人口1000万,也就是说,差不多半个北京城的人来了一趟锦绣中华。华侨城因而一年多就赚回了1个亿的成本,马志民和麾下干将们的笑声,像深圳河翻涌的波涛一样激响。

马志民并未因此陶醉而止步。

他耳边似乎又响起廖承志生前的一句话,要以祖国“上下五千年,纵横九百六”的历史文化和大好河山作为团结海外侨胞的纽带。马志民想,锦绣中华是纵向展示我们的文明脉络,那么横向呢?深思后,他想到了创建“中国民俗文化村”,用民俗村来横向表现民族大家庭的现实景象。这样一来,两个园区就能实现经纬相交、一脉相承。

有了锦绣中华的成功,创建民俗村反对的人就少多了。

但马志民慎之又慎,深恐触及敏感的民族政策。他先是派出多路人马深入边疆或其他民族地区“采风”。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建筑资料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装饰物等,都被一一采集上来。随后,他又请来专家指导,对各景点的安排、名称和56个民族的平衡等认真研究,一个民俗村鲜活的蓝图也就呼之欲出了。

1991年10月,中国民俗文化村在锦绣中华的西侧呱呱落地。园中共有27个村寨,都按1∶1的比例而建。布依族的石头寨、摩梭人的木楞房、哈尼族的蘑菇房、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这些建筑无一不与真身无二,游人到此,恍惚间已到了塞外边关。

除了民族风格的建筑,还能看到海南的椰林、西双版纳的古榕树、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和傈僳族的刀杆节……民族风情、民族艺术和民族小吃次第展现,令游者乐不思蜀,迷醉在“二十七个村寨,五十六族风情”的民俗博物馆里。

深圳特区的倡议者邓小平,便是一名特殊的游客。1992年1月20日上午,春寒料峭,第二次视察深圳的邓小平携家人乘车来到了华侨城。

马志民先已得知消息,原本部署园区暂停售票,不对游客开放。邓小平听说后不同意,说不要影响对游客的正常开放。马志民只好照办,恢复售票,华侨城的员工们也可以免票进入园区。

邓小平先来到中国民俗文化村。四周已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广场上正表演威风锣鼓、踩高跷和腰鼓,热烈欢迎这位与深圳有着特殊缘分的老人。

马志民陪同邓小平登上电瓶车游览,一路介绍华侨城及锦绣中华、民俗村。邓小平听说民俗村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万多游客,抱歉地说:“哎呀,今天恐怕要受影响了。”

马志民笑着解释:“今天不是节假日,游客会少一些。”邓小平才放心了,说:“那就好,那就好。”

电瓶车顺着民俗村的主环道徐徐而行,经过壮族、苗族、布依族、纳西族、黎族等村寨和陕北民居,在藏寨前缓缓停了下来。邓小平下车后,步行到民俗村寨,欣赏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声中,他兴致盎然,不停地鼓掌。

随后,马志民又陪同邓小平步行来到锦绣中华景区。看到逼真的乐山大佛,邓小平微笑说:“这是我们四川的,我很早就去看过。”景点前的摊柜摆售旅游纪念品,邓小平健步上前,观看了各种旅游纪念品,还向售货员打听价格。

马志民一路解说,说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我们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时,邓小平微微点头。

重新上车后,电瓶车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邓小平又下车,颇有兴致地观看了酷似北京故宫的“紫禁城”。然后,又登上电瓶车,经“长城”“嘉峪关”,最后到达“布达拉宫”。

温煦的阳光下,“布达拉宫”似乎从西藏飘飞而来,悠然坠落深圳湾畔,群楼层叠,殿宇嵯峨;鎏金宝瓶、幢和红幡,红、白、黄三色交相辉映。恍惚间,宫殿中的钟声摇漾而起……

邓小平脸上挂满笑意,又下车观看,说,全国其他地方我都去过,就是这个地方没有去过。

邓小平慈蔼地望着眼前的“布达拉宫”,似乎终于来到了一直牵挂的雪域高原,很是高兴,招呼一家人在“布达拉宫”前留影。趁着难得的机会,华侨城、锦绣中华的员工也呼啦啦聚拢来,开心地和他合影留念。随后,邓小平带着满意的笑容,登车离去。

邓小平的到来,让华侨城更加声名远播,游客像过江之鲫,纷至沓来。这一年,足足超过730万人次造访锦绣中华和民俗村。

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许多国家的首脑、政府要员纷纷莅临,深圳湾畔一次次漾过惊喜。美国前总统布什游览民俗村后,听说港中旅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建设“锦绣中华”,他十分高兴,说一定要参加开业典礼。

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走出民俗村大门,对负责人张整魁感慨说:你们的民俗村让我感到,深圳不仅是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特区,也是民族团结的窗口。回到北京后,他依旧激情荡漾,挥笔用汉、维两种文字书写了题词“多彩的长廊,成功的尝试”,派人专程送到了民俗村。

锦绣中华和民俗村都是中国元素,终究还少了世界的景观。马志民说,改革开放不但意味着“请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精华。于是,他又有了新的蓝图,率领团队开始创建“世界之窗”。

1994年4月28日,“世界之窗”从设计图中翩然而出,迎着春日的阳光和漫溢的芬芳,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全园占地近50万平方米,世界广场、亚洲区、美洲区、非洲区、大洋洲区、欧洲区、雕塑园和国际街等8个区域,散布着118个世界著名文化景观和建筑奇迹。诸如法国埃菲尔铁塔、巴黎凯旋门、意大利比萨斜塔、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巧夺天工的人间奇迹,尼亚加拉大瀑布、夏威夷火山等自然奇观,约翰·施特劳斯纪念碑、掷铁饼者、阿波罗太阳神、思想者等人类艺术的结晶,无一不惟妙惟肖,像一首首凝固的音乐,汇聚在了深圳湾畔。

“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诗一般的承诺,像华侨城伸出的温暖而热情的手,抚慰着一张张兴奋寻觅而来的脸。似乎被欢愉声浮荡而起的世界之窗,再次轰动天下。

1994年8月,法国参议院议长莫诺里到深圳与市政府签署友好城市意向书,特意游览了久闻其名的世界之窗。进园后,他被景区恢弘而逼真的建筑和精湛纯熟的表演时时震撼着,激动不已。

走到一时难以分辨真假的埃菲尔铁塔时,他更是抑制不住兴奋,拿起麦克风说:“你们看多漂亮啊!是不是像到了法国,到了巴黎?”

说着,他转头对陪同的深圳市市长厉有为笑道:我正在为“未来世界”寻找合作伙伴,这个企业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对象!

厉有为笑着鼓起了掌,更多的掌声随之而起,像这个季节的雷声,激荡开了一阵阵心潮。

莫诺里果不食言。不久,在他的热心促成下,世界之窗与巴黎“未来世界影视城”签了一份合作协议,双方员工也互换到对方企业学习、工作,成为一段跨越大洋的友谊佳话。

这天,马志民披着海风立在高处,眺望悠悠白云下苍翠掩映的华侨城。城中有园,园中有城。想到这片曾经荒芜的海滩与郊野,如今人烟辐辏,成为深圳的“客厅”,游客们追慕“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而来,这里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占深圳市旅游业的60%以上。又想起当年意气风发修建深圳水库的时光,这位年过花甲的“中国现代主题公园之父”感慨良久,而后舒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