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春风度玉关

引得春风度玉关

1992年1月20日,上午,深圳。

满街的花树红红绿绿铺陈,装点出一个芬芳的早春。深圳市委书记李灏陪同视察南方的邓小平登上一辆车,向早春的深处——华侨城奔驰而去。

年近九旬的邓小平兴致盎然,目光久久朝向窗外,似乎生恐漏掉了任何一座簇新的楼宇。李灏一路指点介绍,蓦然说,经济特区发展了,日子好过了,要反哺内地。他面浮微笑,汇报了一个例子:1989年深圳成立了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每年从市财政收入拿出一定比例,以低息贷款方式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发展“造血”项目。

邓小平更高兴了,表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可带动后发达地区,将来用转移支付的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

年光似水,物是人非。李灏的反哺实践却一直在深圳传承,邓小平的期待也从未被深圳忘记。古语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初学记·鸟赋》也说:“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曾经贫弱的深圳,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扶摇直上,一飞冲天,成长为经济巨人,离不开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全国各地的支援,自然更懂得反哺之义。

1990年,刚度过10周年生日的深圳经济特区,承担了一项艰巨的对口帮扶任务,对象是革命老区梅州市,大规模反哺、回馈拉开序幕。

从这时起到2021年,深圳秉持初心,三十一年如一日,累计帮扶了17个省(区、市)的109个县(区)。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一是对口支援,对象是新疆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西藏察隅县和察隅农场,四川甘孜州德格、石渠和甘孜3个县,重庆巫山县,江西寻乌县等;二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承担百色、河池两市17个县和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的扶贫任务;三是广东省内全面对口帮扶,对象是河源、汕尾两市及其所属的324个相对贫困村。

在这些面积加起来相当于116个深圳的贫困地区,深圳全力以赴,慷慨派出8048名各类干部和人才前往支援帮扶,其中党政干部2159人、专业技术人才5889人,前后投入帮扶的真金白银共1200多亿元。深圳的慷慨,像一场场旱地里的及时雨,快速推动了受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让340余万焦渴的男女老幼在眉开眼笑中顺利脱贫。

深圳不遗余力的帮扶行动与巨大成就,是党建引领,形成了强大战斗力的结果。

一届又一届的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反哺和回馈之责铭刻在心,绷紧对口帮扶一根弦,丝毫不敢懈怠。2017年以来,更是将帮扶视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召开40多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等,认真学习传达上级有关扶贫精神,细致研究安排对口帮扶工作。所有市委、市政府领导无一例外地亲自上阵,分别挂点联系若干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挂点市领导无论多忙,都会雷打不动定期赶往挂点地区调研,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各区和相关部门党委(党组)书记也一马当先,冲在帮扶工作的最前头。

为了切实抓好支援和帮扶,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组建了“1+1+5”工作架构。

前一个“1”指的是市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市委主要负责人,常务副组长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副组长由相关市领导组成,成员有10个区(新区)、54个相关职能部门和驻深单位负责人。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统筹领导全市对口帮扶工作。

后一个“1”指的是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这是2019年机构改革时组建的正局级单位,专门负责全市对口帮扶统筹协调工作。

“5”则是指新疆、河源和汕尾3个前方指挥部,以及广西、西藏2个工作组。“三指两组”都设有党组织,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使援派干部人才的管理得到强化,对口帮扶的规划实施、沟通协调等也得到了有效实行。

同时,为了形成全市各级各单位齐心协力抓帮扶,市委、市政府还实行市、区、街道、社区联动,细化与对口地区的县、镇、村各个层级之间的结对帮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社会各界也是帮扶的重要力量。为了凝聚对口帮扶的强大合力,市委、市政府还建立了深圳对口帮扶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供需对接、跟踪统计、信息发布等功能。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沟通协调企业党组织、社会机构党组织,引导深圳社会力量、各类企业积极参加对口帮扶地区的扶贫活动。腾讯公司、万科集团、恒大集团、碧桂园集团等诸多单位,都在党委牵头下,派出精兵强将,投入巨额资金,竭尽心力帮扶与深圳对口的地区。

新疆喀什,便在深圳热情似火的对口支援中,迎来了一阵阵和煦的春风。

喀什,意为玉石般的地方,是中国最西部的一座城,东望塔里木盆地,西依帕米尔高原。2100多年前,这里还称“疏勒”时,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人流熙攘,往来不绝。但后来繁华凋落,只剩下古道上孤寂的驼铃与苍凉的日影。

早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便开始参与援疆。2010年,中央再次统一部署,指定深圳对口支援喀什市和塔县。深圳的浓浓情谊,源源输入千里外的荒漠与绿洲。到2020年8月的10年间,深圳1188名干部人才先后被选派到喀什市和塔县支援,约123亿元帮扶资金也随之投入,660多个产业、教育、医疗和文化旅游等各类援疆项目得以实施和带动。

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带着深圳人民的嘱托,远赴西北边陲,跋涉在喀什的沟沟岭岭,帮助当地百姓与贫困鏖战,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援疆赞歌。

2010年4月,援疆干部周兆翔挥手与深圳作别,踏上了喀什的土地,被任命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县县委副书记。见惯了深圳的繁华与富庶,他不免被眼前的深度贫困惊呆了:全县经济薄弱,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雪山环绕的县城内,处处是尘灰飞扬的土路,没几栋像样的楼房。

令周兆翔欣慰的是,这里有着应接不暇的原生态风景,雪山、冰川、草原和湖泊绰约而静美。一个设想蓦地涌上他的心头:何不发展旅游业,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实现塔县的脱贫致富呢?

周兆翔很是兴奋。接下来的日子,他忙得不亦乐乎,先是买来了许多旅游类书籍,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一本接一本地啃,恶补自己的旅游知识;接着向当地老百姓打听,哪里有好看的风景;之后,他又联系深圳的旅游公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久,周兆翔对塔县许多已被发现的美景了如指掌,有考察团到来时,他常常主动带路,客串起导游来。

周兆翔还觉得不够。因为山路不通,塔县还有许多深山的美景不为人知晓,或许更有特色,游人更乐于前往。于是,他用了几十天的时间,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地探访,几乎跑遍了塔县的角角落落。

2011年的一天,周兆翔背了干粮、水壶,由县里干部带路,前往唯一一个还不曾去过的村子——马尔洋乡皮勒村。

县里干部曾劝阻说,皮勒村离县城不到100千米,但交通闭塞,山路崎岖,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还是别去了。

周兆翔断然说,再艰难也要到山里看看乡亲们,只有掌握了一手资料,才能制定群众脱贫致富的方案,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他们一路不停更换交通方式:乘车、骑驴、骑骆驼、徒步,奋然前行。

进入大山后,眼前莽莽苍苍,已根本没有路,周兆翔一行只能在悬崖的凹槽里小心翼翼往前爬。山上的流沙、滚石不时落下,若砸到身上便将万劫不复。

大山深处还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叶尔羌河,源自喀喇昆仑山,奔入塔里木河。积雪融化而成的河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冰冷刺骨。一行人骑在骆驼上,死死抓住骆驼毛,总算过了河。令周兆翔没想到的是,河水似乎为了考验他们,转了一个弯,又横亘在面前,而且河面十分宽阔,骆驼也不敢下水。好在河上有山民们拉起的横索,可以坐着过去。周兆翔没有畏怯,第一个坐着横索滑了过去。

走到第9天,前面出现了一群人。原来是皮勒村的村民听说他们要来,走了3个小时山路,前来迎接。几经跋涉,一行人终于一脸疲惫地抵达了皮勒村。

当晚,皮勒村像过节一般热闹。村民们围着篝火,打着手鼓,吹着鹰笛,欢迎大家的到来。周兆翔看着一张张素朴而热情的笑脸,很是激动。他后来回忆说,那绝对是我人生中听过的最动听的一次鹰笛,因为乡亲们觉得有希望了。乡亲们用民族舞蹈表达着他们激动的心情。

返回县城时,周兆翔一双刚买不久的新鞋子已破烂不堪,只得扔了。但他异常兴奋,因为又发现了一处有机会改变当地贫穷面貌的绝美风景。

几天后,周兆翔联系上了一个中央电视台的朋友,讲述了皮勒村几乎与世隔绝的“桃源”故事与景色。不久,央视记者欣然前来采访,拍摄了《骑骆驼求学记》的视频,播出后引来了无数好奇的目光。后来,皮勒村的路通了,像周兆翔设想的一样,皮勒村成了许多人追捧的“网红”旅游村,许多村民因而甩掉了贫困之帽。

不过,这时的周兆翔已调往喀什地区,担任公安局副局长,专门负责反恐,一干就是5年。他的塔县“旅游梦”,被后来的深圳援疆干部承接过来。帕米尔高原、金草滩、石头城等诸多景点,像皮勒村一样成为众人向往的热点,餐饮、酒店等多种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范磊作为深圳第八批和第九批援疆干部之一,2014年2月来到了塔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和深圳福田区帮扶塔县工作组组长。

这时的塔县依旧贫困,人均年收入不到2300元,贫困人口高达40%。范磊深感肩上担子沉甸甸的,不顾缺氧、胸闷、头疼等强烈的高原反应,马上埋头沉入了工作中。

走访调研一圈后,范磊发现这里的塔吉克族基本以放牧为生。范磊想,要快速改善老百姓生活,提升收入,还得从放牧着手。

想到这里,他很是激动,马上带人赶往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恳请专家来塔县,建一个牦牛改良中心。专家起初颇有兴趣,但带着助手来到塔县,看到荒凉的环境后,摇摇头说,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养不了牦牛。

范磊心里陡然凉了半截,但心有不甘。他又反复做了调研和论证,坚定了自己的设想。为保险起见,他还向深圳市的领导做了汇报,获得了“大本营”的大力支持。

不久,范磊又专程赶赴北京,多次登门拜访专家们,一面介绍深圳的“基因科技+消费市场”的强大优势,转达深圳领导干部们的决心,一面介绍牦牛和当地老百姓在祖国西大门保国戍边的作用。科学家们被感动了,答应再上高原。

范磊用深圳支援的1450万元帮扶资金,买来了最优质的牦牛。科学家们竭尽所能,运用基因技术改良牦牛的品种,很快打造出了帕米尔高原上独有的品种。这种牦牛性情温顺,身体壮、增膘快,特别能适应当地气候。目前,塔县的牦牛已有3万多头,户均4头,成了家家户户的“脱贫牛”。

范磊还痛心地发现,塔县的教育水平异常滞后,师资短缺,基础设施简陋,经费严重不足。他想,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塔县教育异地办学刻不容缓。

于是,范磊取得深圳“大本营”支持后,决定建一所寄宿制的深塔中学,校址选在距离塔县288千米的平原地区,以方便居住分散的农牧民子女上学。

援建的学校开工后,范磊常到工地督促。2017年2月,春节刚过,依旧天寒地冻。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搬入新学校,范磊催促施工队生着火炉开工。教学楼和宿舍如期完工,仅用了7个月。孩子们蹦蹦跳跳走进崭新的学校时,范磊的眼角有些湿润了。而今,深塔中学每天响起1000多名塔吉克族孩子的读书声,“明天的太阳”正在牧民们期待的目光中冉冉升起。

范磊为塔县呕心沥血的事,远不止区区牦牛和深塔中学,老百姓们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得清清楚楚:争取项目,建成全疆首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收益2000多万元;创建第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引进了深圳支医团队,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建成了第一个充满深圳元素的现代化小区,共有住房799套。

范磊还因地制宜,为塔县确立了“精准+长效,生态+科技”的高原脱贫工作思路。在他的争取下,建成了年产10万吨颗粒的饲料场、268套家禽圈舍、566座牲畜棚圈、3213座暖心锅炉和一批高原地热温室大棚……

2019年,塔县进入脱贫攻坚倒计时100天,范磊亲自包点联系达布达尔乡。这里海拔约4000米,他每天住在贫困户家调研。范磊因地制宜,创新高原经济脱贫新模式。开展庭院经济整治时,他亲自到贫困户家,帮助开展庭院整治,满头大汗地放线、翻地、浇水、清院。左邻右舍的老乡被深深感动,也纷纷在自己家忙碌起来,一个上午便整出5户院落。

范磊在塔县结结实实干了6年,脸庞黝黑了,皮肤粗糙了,但他的辛劳结出了一串串硕果:引进3.8亿元援疆和扶贫资金,启动59个项目,带动6300万元的社会援疆资金。

范磊也绝非孤军作战,除了精心运筹的深圳大本营,深入前方和他前后接力或者并肩战斗的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友”。譬如,以“扶智”的方式扶贫,成为塔吉克族学生“妈妈老师”的黄志红;为帕米尔高原培养了一支精湛医疗队的黄敏秀……

这些从南海之滨慷慨而来的战士,最终迎来了战旗美如画的时刻:2019年底,塔县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537元,4051个贫困户实现脱贫、4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塔县也彻底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深圳支援雪域高原上的西藏,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2016年7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圳整体单一对口支援西藏的察隅县和察隅农场,援藏的传奇翻开了新的一页,前后共派出114名干部人才,实施援藏项目48个,总投资3.55亿元。

对奔赴西藏的干部人才,深圳市委主要负责人殷殷叮嘱说:“全体深圳援藏干部人才,扑下身子,求真务实,强化为党为国分忧的特区担当,落实先富帮后富的特区责任,发扬艰苦奋斗的特区传统,把特区干部的好作风带到脱贫攻坚一线,勇当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尖兵。”

第八批援藏干部陈加顺便是这样的“尖兵”。

2016年7月,盛夏流火,陈加顺从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随援藏工作组攀上了世界屋脊,来到了西藏察隅县,担任发改委副主任。

察隅,藏语意为“片岩石地”,是林芝市最偏远的边境县,面积约有15个深圳大。这里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过渡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雪山连绵陡峻,道路盘旋蜿蜒。从县城到林芝市区,驱车需要10多个钟头。而县城内的察隅河,是县城交通的拦路虎。

陈加顺和援藏工作组其他人深入调研后,决定争取项目,在察隅河上修建一座单跨下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打通县城交通环线,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项目批下来后,施工过程中又困难重重。陈加顺发现,当地找不到C50混凝土;桥梁桩基位置下部存在流沙层;即便是短暂的枯水期,水流量依然大……

陈加顺和工作组的“战友”咬紧牙关,攻克一个个难题。汛期来临前的一段时间是施工“黄金期”,为了抢进度,施工单位不辞劳苦,昼夜奋战,终于完成预定目标,进入相对平稳的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不久,桥梁竣工,结结实实跨在了察隅河两岸,被命名为嘎巴二桥,老百姓则称其为“彩虹桥”。嘎巴二桥不仅改善了交通,还连通了老城与建设中的嘎巴新区,托起了藏族老乡的小康梦。

为了精准扶贫,陈加顺随工作组跋山涉水,调研了察隅县三乡三镇。他们发现,古拉乡和察瓦龙乡最偏远,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谷深、坡陡、弯多。这里属于深度贫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些村庄根本没有路,人畜居所紧挨一起,居住环境很差。工作组决定在这两个乡建设10个小康村。

困难也接踵而来,最难的是建筑材料运输。一些村庄不通路,“猿猱欲度愁攀援”,又常有自然灾害,譬如大雪封山、雨季泥石流、塌方等,材料便只能靠人背或马驮。工作组没有被“拦路虎”吓倒,在察隅县委、县政府协同下,小康村项目一步步向前推进。可以说,小康村项目都是在石头缝里、石头堆上建起来的。

2017年11月的一天,陈加顺受领了一项艰巨任务,前往正在建设中的安巴小康村,通知一个重大设计变更。事情紧急,但天气恶劣,途中还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白雪皑皑的折拉山。

陈加顺没有退缩,带着几个人上车,冒险上路了。一路走走停停,在深深浅浅的雪中探路向前,饿了一整天,一行人终于安全赶到了安巴。这次倒有惊无险,没想到不久后,陈加顺在下乡途中突然滑倒,左手一阵剧痛,脱臼了。为了不给项目建设“拖后腿”,他请人将左手复位后,没休息一天便又急火火地投入了工作中。

开工建设三年后,曾经似乎只是高居云端梦境的10个小康村,终于一一落成。小康村俨然成为深圳的一角:基础建设完善、住房宽敞明亮、水电路讯网全通入户,村道四通八达。村民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了,常常望着白云尽头的远方,念叨着深圳,用藏语说着感激的话。

已经回到深圳的陈加顺似乎颇有心灵感应,豪迈地说:“深圳到察隅几千公里,援藏干部人才带着深圳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情怀去到那里,有幸在这样美丽的土地上奋斗,不正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吗?”

2019年6月,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共9人,又满怀豪情奔赴察隅。选派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做了慎重考虑,按照缺什么派什么的原则,增加了教育、医疗、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干部和人才。9个被选上的人全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2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是一支年轻有为、能打硬仗的队伍。

他们一到察隅,便在雪山巍峨、怒江咆哮的山岭间奔波忙碌,寻找脱贫攻坚的路子。没多久,他们一个个被晒得皮肤黝黑,脸上露着“高原红”,不熟悉的外人会以为他们是地道的藏族同胞。

高原上的危险无处不在。2020年4月,援藏工作组组长刘珍春带上组员范艳坤等人去竹瓦根镇嘎达村调研,返回时路过益秀拉雪山,突然几声巨响,雪山崩塌,将前后的路都壅塞了。幸而积雪没有直接崩在他们头顶,他们暂时躲过了一劫。然而,前后无路,所处的位置又在海拔4500米以上,寒冷缺氧,若得不到及时救助,还是死路一条。

他们用手机向外面求救后,闻讯的养路工人紧急出发,3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工人们汗流浃背地挖开积雪,开出了一条两边都是2米多高雪墙的道路,将刘珍春和组员们解救出来。

援藏工作组就在这种险象环生中,用了几个月时间,走遍了察隅县6个乡镇。全面了解情况,仔细探讨后,他们提出了“123”工作思路。“1”是1个目标,即弘扬深圳精神、建设幸福察隅;“2”是两个原则:一是充分发挥深圳资源优势,二是充分挖掘察隅当地潜力;“3”是3项措施,分别是:以项目援藏完善基础设施,以消费援藏促进产业发展,以组团式援藏提升公共服务。

2020年,援藏工作组确定了8个援藏项目,总投资额1.22亿元,惠及4个乡镇8个自然村,内容包括县城道路修建、医疗设施完善、6个小康村建设、产业帮扶以及竹龙巴易地搬迁等。

不久,一个个惠民利民的援藏项目,在“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中迅速推进起来:悬崖村58户村民,兴高采烈迁往宜业宜居的竹龙巴;目若村农家旅游驿站工程项目落地后,进展神速,几个月便顺利完工;吉祥小区的市政道路焕然一新,县城形象瞬间提高了不少;投资8000余万元的察隅县人民医院完工,成为闪烁着深圳元素的精品工程……

工作组组员范艳坤与第八批援藏干部陈加顺一样,也来自深圳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到察隅担任县住建局副局长,分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负责援藏工程项目建设。

他像一个冷面的铁将军,严把工程的安全关、质量关、工期关。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保证项目的进展,他常常不顾天气恶劣和身体不适等情况,奔波在边远乡村,细心查看项目。

范艳坤对峡谷悬崖上的山民易地搬迁工程尤为关切。悬崖上居住着察瓦龙和古拉两个乡的部分山民,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其中的岗藏村位于怒江西坡的小块平地上,下临万丈深渊,被称为“趴”在峡谷悬崖上的村庄。令岗藏村党支部书记郑迪夙夜难寐的是下雨天,他担心上方泥石流突然淹没村子,也担心村子突然滑向怒江。

援藏工作组争取了易地搬迁项目,动员58户共325名村民搬到察隅镇竹龙巴村。竹龙巴村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养殖、种植产业。

范艳坤刚到察隅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了解到,因为县城隔离酒店床位紧张,项目工人进藏遇到困难。范艳坤多方奔走,在各方的积极沟通和协调下,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陆续顺利完成隔离,实现了复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他还在这一项目中引进“样板引路”制度,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层层把关。

范艳坤和工作组其他人一样,还在察隅战斗着。他期待自己未来的日子更加充实,向深圳人民和察隅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雪域高原上春风猎猎,暖意融融。在陈加顺、刘珍春和范艳坤等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的汗水浇灌下,察隅县已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正带着深圳的温度,昂首阔步奔向鲜花簇拥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