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文物选粹》将付梓,依例,撰写前言的任务又落到我身上。同安政协从1984年第一辑《同安文史资料》刊印以来,每年一辑都让分管领导任主编并作序已成惯例。今年在为这本书书写开篇时,我却迟迟找不到落笔的感觉,那些序言必须包含的出版意义、主要内容、重点特色、编写过程之类的文字好像并不那么重要;在脑中打转的,尽是10年来分管同安政协文史工作的感想。

2011年底刚接手这项工作时,我既惶恐又担忧。“余何幸而获奉紫阳之遗,而复想见其盛也耶!”(明同安知县酆一相)我害怕自己作为一名理科生,在同安这片厦门文化肇基、文风阜盛之处做文史工作会有负重托;我更担忧自己在未来十几年的工作中,会难当使命,不能保持高质量的、每年一辑的节奏。10年来,政协文史委全体同事和文史撰写员,特别是陈金城、颜立水等专家学者的倾心付出,让同安政协的文史资料在新时代呈现了新的风格和特色。《同安文史资料》由内部交流刊物变成了公开出版物,《老照片专辑》进一步挖掘了同安的图像档案,顺应了当代人更愿意读图的阅读习惯;《同安文史三千问》,拓展了政协文史资料的读者群,走入同安的中小学校,其卡通配图一改文史读物严肃的面孔,获得了小读者的喜爱;《同安境外宗乡社团概略》,走出国门,成为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上最受欢迎的礼物。此外,10年来,《同安文史资料》统一了封面的装帧风格,形成了以专题为主、综合内容为辅的编辑思路,共出刊13辑,印数超过7万册。同安文化不仅给了我滋养,事实证明,她更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

十三届区政协即将届满,2021年年底我将不再担任《同安文史资料》主编。早在2年前,我就一直问自己:要留下什么作品,唱好自己在这个舞台上的压轴戏。记得北宋一位宰相说过,《论语》一部,有半部可以资政,以佐定天下;有半部可以化民,以佐致太平。这是文史书籍最大的功用,也应该是我们所有编撰人员最大的心愿。尽可能地为岁月记录履痕,为后来人提供因循,便成了我拷问自己后的答案。于是,我们同时启动了“同安文物选粹”和“同安老县城原貌”两个专题的编辑工作。

厦门市原称同安。置于西晋太康三年(282)的同安县,其县域范围基本和现代厦门市的行政市域一致。同安(厦门)与台湾的历史渊源深厚。乾隆《同安县志》曾载,“泉州属县五,晋、惠、同皆滨海而控制澎台,阻阨闽粤,为环海之屏卫,则同安尤要矣”,“同邑为台漳来往冲衢,故为观风者所必及”。自2001年厦门市颁布《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厦门市共公布4批89处“涉台文物古迹”,其中有23处位于今同安区行政辖域内。重要的是,同安还有大量的涉台古迹未走进公众视野,未引起公众重视,未被公众所了解。本书中所记录的这110处文物遗迹,就是镌刻在同安大地上“两岸一家亲”的历史佐证。整理编辑这部书稿,既是对习总书记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要求的贯彻落实,也将为今后同安区、厦门市陆续甄选涉台文物古迹提供帮助,为在厦门、同安挖掘、发现更多的涉台古迹提供参考。

初稿完成后,我们将本书定名为《同安文物选粹》,是希望今后依照这样的选题方向,以“选粹”的形式,对昔贤所经、父老乐谈的历史遗迹进行专题整理出版。例如可以编辑“宋元时期的同安对外商贸遗迹”专题,以呼应泉州刚刚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名录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宋元时期同安作为泉州府衙所隶县城,货贸通行垓埏,是泉州港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亦可编辑“朱熹铜城遗迹”专题,以探究朱子理学在同安的发端等等,这将更好地为同安“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所借鉴。

太史公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创立《史记》,他用一生之心,隐忍以就功名。吏于兹土,与世于兹土之士民,我最大的感想和愿望就是“同成同安之美,共尽士子之责”。

以为序。

同安区政协副主席 洪祖溢

辛丑相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