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广利庙

北山广利庙

北辰山庙会(吴稳水摄)

位于五显镇竹山村北的北辰山(山以“高拱北极”而名)南麓,又称忠惠庙,俗称北山王公宫。唐末始建,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金门信女张门郑氏舍金重修扩建。庙前原有一碣带龟趺石碑,可惜石碑连座于1991年被不法分子盗走,幸好1982年5月22日笔者普查文物时抄录了碑上的文字,“雍正癸卯年(1723),浯洲沙尾乡张门郑氏,喜舍重建北山岩中殿,并塑忠惠王圣像及文武判官。丁未年再舍重建前殿”(标点为笔者所加)。金门沙尾信女郑氏四年中独资重建北山岩中殿和前殿。直到咸丰九年(1859)重建广利庙时,金门王妈尚也捐银四元,其芳名至今还留在庙前《重建广利庙碑记》石碑上。宫庙于1983年重修,坐北朝南,有前、后两殿,两侧为释迦宅,东侧建有奉祀三宝佛的北辰山庙,总面阔28.2米,通进深16.7米。前殿面阔3间计9.7米,进深3柱,平开三门,三段式翘脊,前后屋面各4条垂脊。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5柱抬梁减中柱计8.7米,厅内奉祀“忠懿尊王”,即闽王王审知。前、后殿之间有方形天井,铺设花岗岩石板,后殿前设斜坡御道。因白蚁蛀蚀,又于2011年拆旧建新。

北山广利庙主祀闽王王审知。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寿州(在今安徽)崛起一支响应黄巢起义的义军,首领是屠夫出身的王绪和他的妹婿刘行全。义军攻占寿、光二州,家住光州固始县的“王家三龙”(审潮、审邽、审知)前往投军,审潮(后更名为王潮)被委以军正。为逃避军阀秦宗权追剿,光州刺史王绪于光启元年(885)正月“悉举光、寿兵五千,驱吏民渡江”。王家兄弟携母董氏随部南迁,经江西入闽,陷汀、漳二州。同年八月,当大军来到现在的同安与南安接壤的北辰山南麓时,由于王绪心胸狭窄,猜忌滥杀,积怨甚多,王潮与刘行全顺应士意,派人在北辰山一片密林修竹中将王绪擒囚。王潮被推举为义军领袖。王潮继领的义军取泉州、攻福州,建、汀二州也举籍听命,闽疆尽归王氏,王潮被唐昭宗封为“行王”,并任威武军节度使。

乾宁四年十二月(898年1月)王潮去世后,王审知继任福建观察使。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四月初五日,王审知被后梁太祖朱晃封为闽王。民间相传,消息传到同安(当时称大同场),士民庆贺。大家把备办宴席的猪肉切成方块,让人到北辰山上采摘黄栀子,用这种可以入药的果实熬成黄色的颜料染布,然后把一块一块方形的猪肉用黄布包扎蒸熟。这象征“封印”的猪肉由于蕴有“封官”“封赏”的吉祥意义,很快便在官方和民间喜庆宴席上传开。经过1000多年的传承、改进,成为风味独特、扬名海内外的“同安封肉”了。

北山广利庙(吴稳水摄)

北辰山山门(颜立水摄)

王审知执政治闽29年(897—925),福建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千家灯火读书夜,万亩桑麻商旅途”的升平景象。地方志书记载“他处犹干戈扰攘,而闽不知兵者亘二十九年”。开宝七年(974)宋太祖重修福州忠懿王祠时御书“八闽人祖”褒其武功文治的政绩,闽王裔孙也以“开闽第一”为堂号,并以黄、红、黑三种颜色书写灯上作为区分审潮、审邽、审知支派的标志。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王审知忌辰,北山都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金门乡亲常组团前来进香谒祖。同安北山是“闽王”王审知“开闽第一”最早的根据地,影响深远,“开闽王信俗”也于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