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炉南院陈太傅祠
南院陈太傅祠(颜立水摄)
位于大同街道后炉社区常青路15号葫芦山烈士陵园南侧。明永乐二十年(1422)建造,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光十八年(1838),民国二年(1913)、民国三十八年(1949)先后扩建、重建、维修,现在的建筑物为1995年翻建。坐北朝南,由院门、门厅、正厅、后厅三进组成,东侧新建二层释仔宅(下层为陈化成和陈嘉庚展览室)。占地面积940平方米,总面宽19米,通进深59.9米。院门对开大门额置“南院陈太傅祠”石匾,据传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三郡知府陈健拓建时所题。门厅与正厅合围,中为天井及两侧过水廊,面宽10.5米,进深21.2米。门厅平开三门,抬梁式梁架,正中牌楼式屋面,三段式燕尾脊。正厅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梁架,中厅神龛“德星堂”,祀春秋陈胡、汉颍川陈寔、唐太傅陈邕、明进士陈福山、陈沧江五尊神像。侧壁悬挂18碣牌匾,其中有金门原县长陈水在的“祖德流芳”匾,马来西亚槟城拿督陈六选一家敬献的“侨梓春辉”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题写的“至孝笃亲”匾,台北陈大络教授题写的“忠孝之门”匾等。正厅也是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后厅为“敬德堂”专祠,面阔3间,进深3间,祀陈氏远祖舜帝、汉陈普静、唐陈元光神像。
陈太傅祠神龛(颜立水摄)
南院亦称分院,为古同安今厦门陈姓总宗祠,奉祀陈邕。陈邕为唐中宗李显神龙间(705—707)进士,官太子太傅(太子李隆基的老师),因称“陈太傅”。他因反对宰相李林甫,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谪入闽。先住福州三山,后徙居漳州通津桥头南驿路南山下,并建府第名“南院”。据传建筑规模宏大,被州府参谤谋逆,以“侈靡逾制”罪名密告京畿,朝廷派员查核。陈邕有四子一女,即夷则、夷锡、夷行、夷实、金花。时夷则、夷锡任官在外,夷行、夷实年幼。紧急关头,金花谓父曰:“今日之事无可奈何,幸唐奉佛,可将家宅变为寺宇,物业尽行施舍,庶可弥谤而免祸。”陈邕依女言,金花遂削发为尼,用自己的头发蘸墨写“悠然”二字挂于佛前,终生奉佛,弥息一劫。因原府第建在南厢山下,故改为寺庙则称“南山寺”。按定制,寺后偏殿作为奉祀祖先的寝祠,称为“南院陈太傅祠”。
陈邕后来又迁居海澄三都后水头,享寿95岁。长子夷则于建中二年(781)举家口340余人迁居嘉禾屿(今厦门岛)。登岛后先搭草寮暂住,人称“陈寮乡”,又因常洗马于坑水间,故称洗马坑(今厦门马坑村),后在薛岭之南定居,人称“南陈”。陈氏家族在厦门不断蕃衍,但乘船渡海远至漳州祭祖甚为不便,太傅六世陈喜在同邑嘉禾里二十三都资福山下建资福院,亦称后院(区别于漳州前院),便于子孙就近祭祀。南宋祥兴元年(1278),是院被元兵焚毁。随着族人向岛外发展,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官山派”进士陈福山(应召入京参加编纂《永乐大典》)倡议在同安县城西北隅葫芦山南麓购地兴建南院陈太傅祠。该祠历经兴废,明嘉靖间(1522—1566)进士陈健(金门阳翟人)、清江南提督陈化成、近现代“华侨旗帜”陈嘉庚等乡贤名宦都参与维修、增建工程。南院陈太傅祠成为今天厦门地区陈姓子孙(包括虞、姚、胡、田等同宗异姓)追思祭祖的总祠。明初陈良显由洗马坑迁金门高坑,为金门最早的“南院派”。现在金门“十三陈”经常组团到该祠谒祖,太傅祠也于2006年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列为涉台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南院陈太傅祠门厅(颜立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