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物为证

血浓于水物为证

2001年11月4日,厦门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涉台文物古迹“是指历史上反映厦门和台湾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亲缘关系,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遗址、墓葬、石刻和纪念性建筑物等不可移动的文物”。

古同安今厦门与台湾唇齿相依,密不可分,宋元时期就有同安人移居澎湖。据《台湾县志》、《澎湖厅志》、连横的《台湾通史》、《中国海防史》等志书记载,元代设澎湖巡检司,隶属同安县,兼管台湾民政,“台湾之建置于是始”[晋江人陈信惠任澎湖巡检司官职,至元二十八年(1291)二月调任同安县令]。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原同安总兵官,后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领兵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翌年福建水师提督衙门移住厦门(时属同安县嘉禾里)并设“台厦兵备道”,任命道台(正三品)管理厦门、台湾军政事务。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区域达43年之久,因而《台湾府志》说“台湾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历史上台湾时常动荡不安,俗曰“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随着颜思齐开台,郑成功复台,施琅统台,蔡牵乱台,吴鸿源平台等事件的发生,许多同安籍的兵士、百姓随之入台,形成了“同安寮”“同安厝”“同安村”等同安移民聚落。据1926年的数据统计,当年台湾在籍汉人有3751600人,其中同安籍有553100人,占全台汉籍人口14.7%,占全台人口的1/7。又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同安县[含今天的金门县,厦门市各区(海沧区的海沧、嵩屿、新阳三个街道及翔安区莲河、霞浯两个社区除外)及龙海市角美镇等地]有68个姓氏1000多个宗支渡台。因此,历史上的同安与台湾的地缘、血缘、文缘、神缘、俗缘、物缘、商缘等关系可谓难分难离。

众所周知,现在的金门自西晋太康三年(282)至民国三年(1914),一直隶属同安县,系同安县翔风里17—20都。虽说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设马巷厅,金门属之,但金门教育仍属同安县管理。因此民间流传“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铜”(同安县城旧称银城、铜鱼城)的俚语。笔者对此的粗浅理解是同安的历史文明不可缺少金门这一块。金门有“贵岛”之称,意即多出“贵人”。据2020年厦门市政协调查,古代同安历代科举文武进士有237人,其中面积仅149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门就有50名进士。所以明代蔡献臣说,浯地(金门)“科名风节,接武比肩,为合邑冠”。金门历代“贵人”层出不穷,增光邑乘。如阳翟陈纲是“开同进士”,陈坑陈显是“开科第一”举人,金门所邵应魁是同安首位武进士,后浦许獬是同安首位会元传胪,瓯垄林釬是同安唯一的文探花……还有“开台进士”郑用锡,“开澎进士”蔡廷兰等。明代“桐城四征”(即同安四位卒后受皇帝赐谥的官员)也都“皆浯产”,即“清宪”蔡复一,“文介”蒋孟育,“文穆”林釬,“襄靖”张廷拱。清代道光皇帝谕旨“同安为武功最盛之区”,金门有“九里三提督,百步一总兵”之誉。古同安金门籍的“贵人”,他们都为同安的文明史书写了绚丽的篇章。“贵岛”赞誉,当之无愧。

历史上由于倭犯、“迁界”、自然灾害等原因,金门许多家族内迁,如阳翟陈、琼林蔡、贤聚颜、青屿张、西仓吕、沙美彭、护头方等。他们内迁定居,开枝散叶,形成了众多的“金门村”。2018年笔者引导金门学者黄振良先生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今同安区境内有“浯阳衍派”“浯江衍派”的自然村落109个,占1998年《同安县地名志》在案861个自然村的13%,其中50多个乡村还建有“浯阳”“浯江”标志的祠堂。这种同一行政区域内居民的徙居,就如同一首民间歌谣所唱:“浔海浯江水相连,金门同安共祖先。两地火薰(烟囱冒烟)看现现(看得一清二楚),往来嫁娶结姻缘。”历史上的“银城”是同安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的中心,许多金门籍的乡贤名宦致仕后都在县城或县郊择居,甚至身后也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例如:前宅陈健故居,后亭蔡献臣故居,北镇宫旁蔡复一故居;后烧陈健墓,后山蔡献臣墓,四房山蔡用明墓,山头陈昌文墓,辜东厝林可栋墓等。这些宅第、宗祠、祖坟,成了两岸宗亲寻亲祭祖,联络感情的载体,更是血浓于水的实物佐证。

涉台文物是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中的保护对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习总书记还指出:“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本书记录的散布在658平方公里同安行政区域内的110处(其中23处已列入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若含各祖祠之分祠,则约有130处)涉台文物,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文物普查中专门搜集的田野资料。这次成书只是扼要介绍其实体现状,旨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更好地“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而这些涉台文物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及其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则亟待更多的热心人士深入挖掘和研究。

庚子年榴月 于铜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