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轮山文公书院
大轮山文公书院(何金挺摄)
位于大同街道大轮山南麓、梵天寺藏经阁后。初名大同书院,元至正十年(1350)由同安县尹孔子五十三世孙孔公俊建成于城内学宫东侧,不久毁于兵火。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于县城东门内,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理学名宦林希元仿朱熹守漳州时于开元寺后建芝山书院的故事,倡议迁建于现址。清至民国年间屡有兴废,“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仅存朱熹石刻画像和部分残垣,1987年依旧重建,2000年重修。现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依山坡而建,为前、后两落古厝,前低后高,中有大天井,井中有巨型“猪母石”,两侧为石阶廊庑,总面宽17米,通进深17米,东侧另建一列两层护厝式书舍。门厅面阔5间,平开三门,门额悬“紫阳书院”匾;后落为敞厅形式,面阔5间,进深3柱,前为柱廊,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厅内后墙嵌有元代朱熹半身浅刻石画像,高2米,宽0.89米,浮雕缠枝花纹。东廊立有经修复的明隆庆二年(1568)刑部左侍郎洪朝选所撰《文公书院增修书舍建亭记》石碑,高2.73米,宽1.04米,厚0.18—0.3米。西廊林希元撰写的《重建文公书院记》碑系2016年重新雕作的石碑。
文公书院是同安最早的官办书院,因地处大轮山麓,又名轮山书院。朱熹卒后被宋宁宗赐谥“文”,故世称“朱文公”。因书院也祀朱熹,故也称文公祠。
大轮山文公书院为明清时期宣扬程朱理学的活动场所,也是辅助县学培育科举人才的补充学校,它具有崇祀先贤、讲学藏书、修身养性的职能。光禄寺少卿蔡献臣、五省经略蔡复一、会元传胪许獬等都曾在文公书院读书。天启七年(1627),蔡献臣因访友重访文公祠,还写了一首《雨中访友朱文公祠,祠为苏紫溪、许锺斗读书处,上房僧舍予旧栖也》七言律诗:
轮山梵宇晦翁游,庙貌百年居上头。
溪老经传多俊士,史公业就冠瀛训。
春云漠漠海天远,古树苍苍洞壑幽。
归到上房寻旧隐,门庭非昔一僧留。
元代朱熹石刻像(颜立水摄于198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