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镇山陈睿思墓
陈睿思墓(吴稳水摄)
位于祥平街道溪声社区金岗山自然村西北100米、宝镇山东南麓,此为唐乾符中(875—879)金紫光禄大夫刘日新追黄巢偏师驻营砌槽之处。墓地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1000平方米,平面呈现“风”字形,三合土墓穴,宽11.4米,深11.8米,花岗岩墓碑,方首无字,高0.76米,宽3.5米,厚0.18米,中镌一幅麒麟浮雕。须弥座供桌长2.36米,宽0.76米,高0.7米,竖面自右至左镌刻鹿、狮、鹤吉祥动物浮雕。三级墓埕,半月形墓池,宽10.5米,进深11米,以矮石柱栏杆围护。池前10余米有2根高约4.2米的圆形石质望柱,相距21米。墓葬为清初建筑物,但其碑式与陈甫烈(陈沧江次子,以继子荣选贵赠奉直大夫)墓相似,由此看出明代墓葬风格的延续性。
陈睿思(1645—1716),字子将,号鹤屏,又号宜亭,金门浯阳陈氏二十四世。其父陈观泰(1605—1683)官至河南仪封(今兰考)知县,诰赠承德郎兵部云南司主事,“及子睿思登第,遂告归,建祠宇,置儒租百六十余石,以励孙曾”(见民国版《同安县志》卷28)。陈观泰在松田所建三进式“陈氏小宗”(世大夫第)尚存,已于2008年由同安与金门浯阳派宗亲集资重建。前落大门有联曰“浯阳衍派家声远,轮北分支世泽长”。“浯阳”即浯江阳翟,“轮北”是明代三郡知府陈健(号沧江,浯阳陈氏十九世)创立的堂号。陈健在同安县城北街建三进双护厝“诰命堂”,因坐南朝北向大轮山而名。
陈睿思于康熙六年(1667)中式进士,是清代同安第三位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回籍守制时,捐资倡修同安大轮山文公书院。起补原职时,清丈清初五省“迁界”时的界外田数百顷全部归公。他为民请命,以“濒海风高地瘠”为由,陈请免征赋税。转行人(掌传旨册封等事之官),倡修北京同安会馆。奉诏回闽,公务之暇,也很少走访豪门贵族。晋升户部主事后,在京捐修崇门外的同安会馆及贫民义冢,还为家乡的泗洲明觉院捐购十亩寺田。朝中争议漕运海运之事,他极力主张开放海禁以苏民生,海运以利漕米。康熙五十五年(1716)出理西仓,因疲惫过度,卒于任上,著有《可园诗文集》传世。长子陈肇俊,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次子陈肇伟,岁贡,福安司训。
陈睿思墓全景(吴稳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