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溪头绩光铜柱坊
迁移后的绩光铜柱坊(杨志刚摄)
位于大同街道顶溪头村、环城东路东侧路旁,原建于漳(州)泉(州)古驿道中,1994年拓宽环城东路时向东迁移15米。牌坊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提督学政车鼎普、承宣布政使司石沙木哈、同知时惟豫、通判冀靖远、同安知县刘兴元、儒学教谕江山甫、训导陈声远等官员建造。牌坊坐西朝东,为四柱三间双层楼式结构,面阔9.55米,通高9米,明间宽3.6米,鸱尾重檐,次间低于明间,宽1.23米。明间额坊由4块花岗岩石合成,正、背横镌楷书“绩光铜柱”和“思永岘碑”。“绩光铜柱”取东汉马援典故。马援于汉建武中(25—56)拜伏波将军,统军平定交趾(今越南北部),立铜柱纪功。康熙以其媲美施琅平台事,颁赐褒章“伏波名其美,南纪尽安流”诗句,故坊以“绩光铜柱”名。“思永岘碑”典出西晋名将羊祜“堕泪碑”。羊祜率军与东吴陆抗对峙,却身不披甲,以德怀人,卒后晋、吴将士为之堕泪,并于羊祜登临的岘山立碑,称“堕泪碑”。匾语颂扬施琅统兵定台、招抚郑氏功及马援,德比羊祜的政绩。额坊下面横匾镌刻施琅生前所获荣典、官阶爵位,横架梁上的龙首横额浮雕双龙戏珠。两次间正背面坊板分别镌有施琅之子施世骠及立坊官员的结衔题名,花板浮雕“大舜耕田”“太公钓鱼”等人物故事,4根方形立柱基部前、后各附夹石雕狮座一对。
原址中的绩光铜柱坊(颜立水摄于1985年3月)
牌坊于2001年被列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施琅(1621—1696),初名郎,归清后始改为琅,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早年是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先锋,清顺治三年(1646)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重要部将。后与郑成功产生矛盾,于顺治八年(1651)五月再次降清。顺治十三年(1656)授同安副将,顺治十八年(1661)迁同安总兵官,康熙元年(1662)七月二十七日擢为首任福建水师提督,越年奉命将水师提督移驻海澄(所辖右路水师总兵仍驻同安)。他在同安任职7年(1656—1662),瑶头大元殿、小西门施围、后溪城内城(今属集美区)、厦门南普陀等地都有他的遗迹。后奉调入京任内大臣10多年。
绩光铜柱坊匾(岩立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施琅奉命率领水陆官兵2万多人,大小战船200多艘,自铜山(今东山)出发,在澎湖大败郑军,迫使郑克塽(郑成功孙子)投降,统一了台湾。当年中秋佳节,捷报传到京城,康熙皇帝即赐当日所穿龙袍御衣,并褒赐诗章,褒奖他“四海归一,边民无患”的功绩。翌年四月十四日,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诸罗、凤山3个县)隶属福建省。同时设立台厦兵备道,厦门和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达43年之久。所以《台湾府志》有这样的记述:“台湾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至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由福建总督管辖,故民间有“福建总督管两省”之谚。
绩光铜柱坊花板浮雕(颜立水摄)
绩光铜柱坊蹲狮夹柱(颜立水摄)
绩光铜柱坊文物保护碑(颜立水摄)
绩光铜柱坊背面『思永岘碑』(杨志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