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门朝元观

小西门朝元观

朝元观全景图(吴稳水摄)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朝元社区小西门里158号旁。始建于唐,由琼州安抚史谢图南扩建于宋嘉熙二年(1238),元至正甲午年(1354)毁于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至永乐十一年(1413)先后建玉皇殿、三清殿、玄坛宫及法坛等,形成规模,此后历代屡有修废。至民国初,三清殿废圮,玉皇殿又于1953年毁于雷火,原有的建筑群仅存玄坛宫和放生池。1993年台北信女吴彭招治率子叶庆堂、叶庆贤捐资重建三清殿,后又陆续修复玄坛宫及两庑,重建玉皇殿。现建筑坐北朝南偏西,前后由玄坛宫、三清殿、两侧廊庑及玉皇殿组成,总面宽42.1米,通进深36.9米。占地面积1323平方米。玄坛宫面阔5间,进深5柱,平开三门,穿斗式梁架,檐廊置立4根八仙蟠龙石柱和1对石狮,立面三开门门墙由若干厚0.1米的方形辉绿岩石板拼入叠砌,其上透雕、浮雕有夔龙、花草、虫鸟和瑞兽,玄坛宫石雕及木作构件均系明清建筑原件,屋顶为修缮后的牌楼式九脊顶。三清殿建于略呈方形的台基上,基宽17米,进深15米,殿前4根龙柱,其他三面由16根圆石柱构成回形柱廊。主殿面阔3间计11.3米,进深5柱计10米,梁架高大,保留明代风格,奉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殿前建拜台和丹池,石埕两侧为柱廊式廊庑。玉皇殿为两层楼式,紧临环城北路而内收,下层为改建的沿街店面,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奉祀玉皇大帝。殿前存有1对清代龙柱。观前“朝元亭”立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重修朝元观记》碑和嘉靖十九年(1540)《重建朝元观记》碑。

朝元观是闽南地区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新中国成立前道会司驻此。每年除正月初九“天公生”节日外,还有六月初七“天门开”庙会。民间相传,唐末光州固始“王家三龙”(审潮、审邽、审知)随王绪义军南下入闽,在北辰山发动“竹林兵变”,推王潮为义军领袖。泉州刺史廖彦若残暴无道,百姓推乡绅张延鲁请求王潮入泉解民倒悬。王潮于次年(886)六月初五率军进围泉州,诛杀廖彦若,万民称快,齐呼“天公开眼了”,即以六月初七为“天公开眼日”,形成民俗代代相传。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也都组团参加这一盛会。因此,朝元观于2001年被列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玉皇信俗”也被列入厦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朝元观清代石龙柱(颜立水摄)

朝元观玉皇大帝像(颜立水摄)

小西门朝元观(颜立水摄)

朝元观中落三清殿(颜立水摄)

朝元观刻有“崇祯五年中左所”字样的石香炉(颜立水摄)

朝元观文物保护碑(颜立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