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铜鱼池
南门铜鱼池
位于大同街道东溪街南门桥畔、南门路与双溪路交汇处附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同安县令朱奇珍疏浚铜鱼池时作记云:“石以鱼名何?肖形也。鱼以铜名何?肖色也。名之者谁?紫阳夫子也。”据传朱熹始名“铜鱼”时,还留下“铜鱼水深,朱紫成林”的谶语,因而铜鱼池成为封建科举时代士子“全视铜鱼显晦以卜盛衰”之处。这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但铜鱼石因在溪浒,常被溪洪、沙泥埋没。明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李春开清出石鱼3尾、石珠1颗,同时修盖铜鱼亭(观化亭)。亭成之日,官至光禄寺少卿的蔡献臣(金门琼林人)邀集林负苍、陈基虞(金门阳翟人)、张廷拱(大嶝阳塘人)等致仕官员登亭赏月,品茗赋诗。蔡献臣吟诗颂“鱼”:“神鱼迎水跃,天马护亭斜。奇迹何年隐,胜游今日夸。午风催急雨,夜月坐平沙。隔堞堪呼取,如渑不用赊。”后来池屡有修废,清代朱奇珍、唐孝本、邹召南、吴堂等地方官,或开浚城河,通水入池;或拆除浮店,修亭环栏;或发布禁示,立碑记事,都为保护“铜鱼”而增光邑乘。“文化大革命”期间,填池砸碑,“铜鱼”终被埋没。2000年清理复原铜鱼池,2008年全面整修,以花岗岩围砌,四周建广场及亭子,亭中立笔者撰写的《重修铜鱼池碑记》,建筑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铜鱼池南北长23米,东西宽14米,最大“铜鱼”背部长6米,头部宽2.7米,露出水泥地面1.1米。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同安知县王轼创筑县城,因其“东西广,南北隘,如银锭样,故名银城”;又因“南溪有三石,状若鱼,色若铜,故又名铜鱼城”(见康熙版《大同志》卷1)。因而“银城”“铜鱼城”成为同安县城的专称,后来也延伸为古同安的泛称。至今金门民间尚有“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同(铜)”俚语流传。可见金门与同安历史上密切的地缘、政缘关系。
铜鱼池观化亭
重修铜鱼池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