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溪头陈氏家庙

顶溪头陈氏家庙

顶溪头陈氏家庙(颜立水摄)

位于大同街道顶溪头村东。明永乐至隆庆年间(1403—1572)始建,先后有4次维修,1930年,东溪十八世陈振禄(旅居马来西亚)捐资重修,2009年依旧址翻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二进砖木建筑,中为天井及两侧廊道。总面宽10米,通进深18米。前进有凹寿大门及两侧边门,门上置“陈氏家庙”石匾,大门抱鼓石为重新雕制,三段式燕尾脊。后厅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2间,穿斗式梁架,硬山布瓦顶,燕尾脊。厅堂“追远堂”上悬挂一碣复制的“忠贞旧家”木匾额,立匾者为“东溪陈”女婿林一柱。林一柱是同安东市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湖广御史,娶东溪九世陈应坤之女。该匾额与祖厅外点金柱旧楹联“忠于孝成南北乾坤永奠,贞以慈太子孙贻袄承庥”,都是缅怀东溪陈姑婆祖陈英的贞德。

据陈如松[金门陈坑人,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太仓知州]所著《莲山堂文集》载,“陈贞女讳英(1282—1339,东溪一世祖陈大临长女——笔者注),浯洲东里人。生于元至正间,父名大临,终身不嫁,为兄弟经营家事,育妹氏之女。性既过人,才复丈夫,而持斋诵经,手不释卷”(民国版《同安县志》卷38)。陈英卒葬九跃山蔗坑山,万历四十一年(1613)农夫锄地时得前福清州判官林冈孙撰写的墓志铭。铭文褒扬陈英“女子不字,易称其贞。十年且难,而况一生。彼美人兮,玉雪同称。题曰贞女,百世其馨”。宗贤陈如松也赞她“宁其不字,金石弗移;贞女之守,白璧琼枝;贞女之才,拮据掌持”。东溪陈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都有祀“姑婆祖”的习俗,代代铭记这位牺牲自己,抚弟成人的贞女。陈英的侄孙女陈玉惠(即东溪三世陈东埜之次女)又嫁县城驿路李贤佑[金门李德宗次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户部员外郎,敕封奉仪大夫],加上万历年间(1573—1620)嫁与御史林一柱的陈应坤之女,可看出东溪陈才女代不乏人。祖厅除“忠贞旧家”匾外,还有为东溪四世、钱塘主簿陈澹斋(即林一柱内兄)立的“岁进士”匾;为十四世陈侯佳立的“大总戎”匾(任南澳总兵);为十七世、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陈有容立的“文魁”匾。上下厅12个方形、八角形的石柱础及阶条石为清代建筑遗物,门埕有仿制的6副旗杆石和麒麟浮雕照壁。

东溪因地处同安东溪之畔而得名,清光绪后易名顶溪头。村民陈氏由金门下坑分支,大门楹联“浯水开基千年甲第,榕溪衍派百世衣冠”让人一目了然,知道这些血缘关系。浯卿始祖六郎公,其先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入闽居晋江,六世开山字玉端,号乐翁,于宋徙居浯岛下坑。由于海寇猖獗,子孙离析,其子子菊芳,字廷逸,号大临,又回迁温陵(泉州),女陈英,子陈登字景高,号愚溪。明洪武二十年(1387),大临之孙、景高之子真德(1369—1430,字斯道号东野),自温陵迁同安东溪,购地筑室以居,称为“东溪陈”,并尊大临为一世祖(即浯卿七世),同时自立堂号“浯榕”(光绪间改为“榕溪”)。自东溪六世始启用自编昭穆:“宗良周应,尔嘉于基,侯伯君公,振文维治。”后又续编:“敬敦伦典,劂孝聿追,忠贞世守,谟烈乃丕。”现在行至“伦”字辈。

两岸开放往来以后,东溪与下坑宗亲相互走动。2009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东溪陈组织56人谒祖团到金门十三陈宗祠和下坑陈氏家庙祭祖,受到金门宗亲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

顶溪头陈氏家庙内林一柱敬献的“忠贞旧家”匾(颜立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