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蔡复一故宅

北门蔡复一故宅

蔡复一故宅(颜立水摄)

位于大同街道后炉社区北镇路518号。1991年增修的《金门县志》卷2载“蔡氏别有宅在同安城内北镇庙边,中有贞素堂”,故也称贞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乾隆二年(1737)由知县唐孝本改建为双溪书院,历经清道光、同治、光绪及民国时期重修、扩建和改建,今存后楼。2003年翻修,地基提高0.6米,建筑坐北朝南,为砖石木结构的两层楼,面阔5间,宽19米,进深11.2米。前部为横向卷棚顶柱廊,明间和次间合为厅堂,梢间隔为边房;厅中寿屏神龛供奉文昌君,屏后有木楼梯。二层楼布局同于底层,仅前廊道后收而较窄,进深9米,厅内供奉蔡复一画像;楼顶为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三段式燕尾脊。建筑基本保存清乾隆时期风貌,底层柱廊并排4根方形石柱,分别镌刻“秀耸三峰排玉筍,光摇二水现金鳌”和“三千法曲闻仙乐,九万云程上绛霄”两副楹联。厅内有数对精美鼓形石柱础,二楼厅堂梁枋间的坐瓜、雀替、坐狮等木雕和额枋上的彩绘人物故事图案保存较好。于2001年被列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

蔡复一(1576—1625),字敬夫,号元履,又号遁庵,明代同安县翔风里金门蔡厝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也是学识渊博的文学家。他为今天的金门县创下了几个“首位”的记录:金门(乃至古同安)首位年青(19岁)进士、金门(乃至古同安)首位受赐尚方宝剑的从一品官员、金门首位被写入正史(《明史·卷249·蔡复一》)的官员、金门首位获谥(即“清宪”,意清正廉明,博学多能)的乡贤明宦。

对古代同安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许多人至今对他的传奇人生津津乐道,即“貌寝(貌丑),脚跛,背驼,面麻,目眇”(鹭江出版社《泉州历史人物传》),有点像“魁星公”。30年前笔者在普查文物时对此就疑窦丛生。

先说婚姻。蔡复一夫人李氏是县城驿路人,“少公五岁”。她的祖父李春芳是潮州太守,外祖父刘存德是广东副使,父亲李璋是吴江县主簿,称得上是“官家千金”。蔡复一小时曾在东山草堂(壶隐山房)读书,父亲蔡用明与李璋是莫逆之交。李璋对蔡复一十分器重,“充东床选就傅于其家”。蔡复一虽有才华,十二岁能作《范蠡传》万余言,但也还没有出仕,李璋能选残障人士当女婿吗?

再说科举。封建社会举人参加全国会试,取中贡士后,还要由皇帝面试(称殿试)。殿试时皇帝也会看相貌,放榜的时候,不少达官显贵还争着去相女婿。蔡复一得中二甲第七名进士,倘若他真的五官不正、四体不全,是很难逾越科场的种种规矩而高中的。

第三,仕途。蔡复一一生从政27年,历任刑部主事、湖广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兵部右侍郎、五省经略等职。他文武兼备,既能领兵作战,安抚黎民,又可起草奏疏,处理政务。一位肢体如此残缺的人能胜任这样繁重的军政事务吗?

说蔡复一“其貌不扬”或生理上有某些缺陷应该比较客观,因为蔡复一《寄蔡体国》诗中也有“浮生愧半残”的诗句。可能是老百姓想借用蔡复一非凡的业绩,以此激发残障人士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因而赋予这位伟人那么多的传奇色彩。400年过去,我们总不能老在这些民间传说中谈论蔡复一,而应正本清源,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蔡复一真正的人生。

一、忧国忧民,鞠躬尽瘁

蔡复一曾在同安大轮山文公书院(也叫紫阳书院或大同书院)读书,接受程朱理学思想熏陶,怀有经世济民抱负。明末宫廷内斗,边疆民族矛盾突出,“宫廷则客媪与魏阉相表里,朝事则牛李构斗,疆事则经抚矛盾而战守无稳”(何乔远书)。万历四十二年(1614),蔡复一在辰沅兵备参政任上,为了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和冲突,“亲历边疆,度其险阻”,主持修复“苗疆万里墙”(即“南方长城”)380里,还撰写《抚治苗疆议》,推行许多针对“生苗区”和“熟苗区”的管理措施,对少数民族尽量采取安抚政策。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被提拔为山西左布政时,因长期劳累,告假回乡休息,但途中听到河西复陷的消息,又带病日夜兼程赶赴任所解决边关粮饷问题。天启四年(1624),贵州苗酋奢崇明、安邦彦起兵反抗朝廷,攻城掠众,巡抚王三善战败而死,朝廷任命蔡复一为兵部右侍郎巡抚贵州,不久又取代杨述申总督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西军务(即“五省经略”)兼巡抚贵州。他奉旨平乱,“日夜治军事,调兵食,精神耗废”“真有孔明食少事繁之意”(明·何乔远《蔡清宪公文集序》)。蔡复一戎马倥偬,真的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好在夫人李氏心灵手巧,制作“薄饼”(同安吴招治薄饼传统技艺已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他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中腾出一只手来吃饭。他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重,发出“一息尚存岂可以贼遗君父忧”的誓言,不顾病魔缠身,日夜指挥战斗,终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患疟痢溘逝平越军中,享年五十。

蔡复一累死于国事,践行了他一生“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的理念,为明王朝立下了“二百年未有之功”。

二、一身正气,夫廉妻贤

蔡复一一生坦荡做人,清白做事。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初任刑部主事时,不顾官小职微,上疏弹劾边将石星冒杀平民,邀功朝廷,最终石星在御审中被处极刑,震动朝野。蔡复一生长于“居家耕且读,食贫自苦”的家庭,终生保持清廉家风。他公而忘私,“无心不在于国与民,而自家之念,不一毫芥胸中,即饥穷以死,誓捐不顾”(明·何乔远《蔡清宪公文集序》)。万历三十九年(1611),他出差顺路回同安探亲时,“犹称贷佐朝夕也”;东山草堂也非常简陋,“仅容榻”而已。在请辞河南布政之职返乡时,竟“囊中如洗,抵里犹未有居”。他在同安县署后面(北镇宫旁)建造“贞素堂”,只能向别人借钱(见池显方《蔡敬夫先生传》)。蔡复一夫妇共同拒贿尤其受到世人钦赞,此举堪作古今官员镜子。天启二年(1622),蔡复一以右副都御史抚治湖北郧阳(今十堰地域)时,夫人李氏随任。一日宾馆宴客,明太祖朱元璋孙朱悦耀九世孙华阳王朱崇一派人送来一坛美酒,封口十分严密。夫人发觉事有蹊跷,不但没有私下收礼,还入室把此事告诉丈夫。蔡复一不顾平时与华阳王的交情,让人在厅堂当众打开酒坛,原来里面装的尽是金银贿器。蔡复一看了十分生气,呵斥来人将原物带回,到内署后直称夫人“能与我共励清操”,真是古今难见的廉洁夫妻。(事见笔者于1986年7月征集到同安博物馆的《明累封夫人清宪蔡先生配李氏墓志》)

天启四年(1624),蔡复一持尚方宝剑经略五省兼巡抚贵州,可谓位高权重,而且有先斩后奏的特权。但蔡复一没有以权谋私,仍是“淡泊类寒士”,夫人李氏也是“无侈容”,没有“翁螯某翘头”(夫荣妻贵)的派头,因而池显方称赞他是“忘家继以忘身,度生急于度己”。

三、学博才高,下笔千言

蔡复一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文学家,明代史学家何乔远说他“学博才高,下笔千言,兼工四六”(四六即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蔡复一著作甚丰,有《遁庵全集》《遁庵诗集》《毛诗评》《雪诗编》《督黔疏草》等56卷。他的著作内容丰富,有关于国家大事的奏疏,也有关于明末藩王地方体制的剖析,既有湖广地区丰富的史料,也有家乡沿海戍防以及兴学育才的资料。蔡献臣说“其诸著作,皆崇论宏议,涵古茹今。至书牍奏议之文,慷慨谈天下事,切劘豪贵,披吐胆肝”(民国版《同安县志》卷28)。蔡复一的诗歌随物赋形,缘情叙事,针砭时弊,关注民生。他在湖北、湖南一带供职,前后有13年时间(1611—1623),与竟陵派的领袖钟惺、谭友夏(均是湖北竟陵人)过从甚密,因而成了“竟陵派最为重要的同志”(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对竟陵派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也有重要的贡献。蔡复一很多诗作记录了楚地的地理风光、民风习俗、人际交往,成了研究当地历史的资料;而他主持修复的“南方长城”,更是今天凤凰城的旅游热点。蔡复一后半生在家乡停留的时间不多,但对家乡的人和事仍是一往情深。他对东山草堂、西山岩、大轮山、梵天寺、海印寺(在金门)都有吟咏的诗篇,还为梵天寺“选佛堂”题写了“隋代久辟天竺国,轮岗重仰法王宫”的对联。

蔡复一短暂的一生,既轰轰烈烈,又多姿多彩,他是矗立在后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蔡复一画像(颜立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