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显第一溪桥

五显第一溪桥

五显第一溪桥(颜立水摄)

民国版《同安县志》卷5记载:“第一溪桥、第二溪桥、第三溪桥,元大德间建,崇祯间邑人陈基虞修。”

现在3座溪桥基本存在。第三溪桥在荷炉(今作“垵炉”)村东南500米农田中,由于荷炉溪改道,今已弃置不用。桥西有一方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长兴第三桥碑记》碑。第二溪桥在五显宫口,1965年改建为公路桥,西侧桥头立有“皇明万历玖年辛巳秋信士胡朝宾倡募重修桥道”石碑。唯有第一溪桥保存完好,就在现在的同安影视城金水桥下游百米之处,1982年被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4月被提升列为厦门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桥全用石构,东、西走向,全长64米,桥面共铺架花岗岩石板27条,每条长6米,宽0.6米,厚0.5米。下有桥墩9座,朝上游方向的墩面呈船首形,以利分洪并减少水流冲力。桥墩高4.7米,长5.5米,宽1.7米,础石巨大,垒砌规则。桥面每孔中间铺设花岗岩石板三条,每条长6米、宽0.6米,厚0.5米。墩面头尾各1米多的空隙,可预防桥墩倾斜。架设桥梁采取“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明·周亮工)的施工方法。桥头东岸保留一尊高0.8米的镇桥石将军。

桥头东岸镇桥石将军(颜立水摄)

五显3座石桥是北同安通往泉州府的古道桥梁。相传早时同安西半县的考生携带汀溪西源“万寿仙泉”水,沿着这条古道参加院试和省试。五显宫又是北同安与金门水路航运的起运点。长兴里一带(包括今天的同安五显镇和翔安的新圩镇)生产的红糖、花生油、豆饼等农副产品及大宗的地瓜苗,由此装船到金门交易,以致今天当地尚有“家伙放落番薯船”俚语流传。因此,陈基虞为了维护和扩大同安与金门的水上贸易,不惜重金捐修3座古桥。

陈基虞(1565—1643),字志华,号宾门,金门阳翟人,浯阳信房前房二十世,居莲花云洋内林,乡贤蔡宗德(金门琼林人)外孙女婿。万历十六年(1588)与蔡献臣、黄华瑞、黄华秀、张继桂、吕大楠、蒋孟育、赵藩维等8位金门乡亲同为戊子科举人,当时金门地方称此为“八鲤渡江”。越岁,陈基虞又与蔡献臣、蒋孟育、黄华秀、蔡懋贤5人同榜进士,金门地方称此为“五桂联芳”,成为古同安科举美谈。

陈基虞为人重孝友,性耿直。历任萧山县令、南阳府推官、新会税监、南京刑部曹郎、漳德刺史等职,清政爱民。擢广东按察副使,进阶中宪大夫(正四品),终因不媚权贵而被调。

陈基虞归籍后,卜居同安县城西门内(俗称“陈厝内”,故居于2000年被拆除)。陈基虞对家乡的水利、交通建设非常热心。他舍田在莲山头(今莲花镇窑市)开筑莲峰坝,长约4里,引水灌田,民赖其利。还捐置归德里杜塘义冢,增置五恒堂祀田,深受乡亲、宗亲的赞誉。

附:重修长兴第三桥记

邑人陈基虞广东副使。

长兴第三桥距邑五里许,远近必经之梁也。建自元大德年,至我明隆庆间,岁久且圮。乡之民募缘葺复,迄今复圮,行者苦之,议者欲请诸邑。余曰:“不可,当今帑无羡积,警报频闻,邑大夫捐金设处,日不暇给,望以乘舆之济,不已难乎?”议者谓:“岁歉民贫,姑已之,如何?”余又曰:“不可,及今不葺,恐洪流涨坏,计当资精卫之填矣无已,则余绵力可有利于乡者,敢有靳耶?”乃谋诸儿元镳、元錞,曰:“民已病涉,利济吾事也。”亟搜诸橐,噪嗛有十四金,又简得余室王恭人簪珥之遗,有二十金。余恭人生前慈悯,施舍不倦,兹捐所遗之泽,以为长兴不溺之利,亦因其志云。然工力不独构,自度度人,愿与仁人共修施济等事,因随缘足成,鸠工伐石,砌造致牢,有加于昔。计增新筑三间,縻金九十有奇。是举也,共成胜事则有乡绅诸士民捐助,督造则有原经历薛应参,募缘则有北山僧源浚。事竣崇祯庚午,舆梁成时也。

(文载康熙版《大同志》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