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马府
铺前郡马府太子亭(颜立水摄)
位于大同街道碧岳社区铺前里236号,也是“佛岭”叶氏大宗祠堂。宋淳祐十一年(1251)创建,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1992年修葺。
宗祠坐北朝南偏西,砖石木抬梁结构,兼用歇山、硬山布瓦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序为照墙、旗杆埕、家庙、文昌阁、玄坛宫,占地面积2267平方米。照墙高4米,宽16.4米,中以彩瓷粘制成麒麟浮雕,两侧以黑砖砌成“寿”字图案。家庙为两进,前进面宽10.1米,明间门上悬挂“南阳郡马府”木雕牌匾,屋顶造太子亭,檐下修宽1.45米的九曲涵,引孤卿山之水经龙舟池注入东溪,上有石桥通往家庙门槛。后进为家庙祖厅,进深8米,厅前檐口梁长10.2米,首尾直径均为0.48米,是同安原有祠堂中跨度最大的横梁木。雕工精细的“南阳堂”供奉佛岭叶氏历代祖宗神主,穿斗式梁架山墙厅壁上各种牌匾琳琅满目,其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手书的“叶氏之踪”字匾、国民党海军上将叶昌桐题写的“佛岭郡马府”匾额等格外引人注目。家庙后面的文昌阁,面宽18.06米,进深3.92米,祀文昌帝君和踢斗魁星,从前是叶氏子弟读书处。文昌阁后左侧建有玄坛宫,门对漳(州)泉(州)古驿道路段,所祀赵府真君传为郡主护驾将军。整座家庙建筑群四周环合砌以砖石围墙,左、右两侧各有宽敞的石砌通道,东西围墙立满台湾、金门宗亲寻根谒祖的碑刻。2001年被列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
佛岭始祖叶洙讳关,字崇德,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开成四年(839),咸通元年(860)进士,为朝散郎(从七品),后升三学士,徙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射坪乡,唐昭宗龙纪元年(889)随王审知入闽,辅佐闽王料理朝政。叶洙娶妻吕氏生2子,长曰叶熹,为四学士,卜居泉州同安(当时称大同场)佛子岗之岭下(佛子岗因隋代莆田黄氏女于此修行而得名),叶氏后裔遂以“佛岭”为堂号,尊叶洙为一世祖。八世叶益,字深叟(1230—1313),得娶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十世孙赵环娘(时任同安县令赵同夫之女、郓州司理赵从政之妹)为妻。按照唐、宋例,皇帝及诸亲王之姐妹称郡主,郡主的丈夫称郡马,故叶益被称为“叶郡马”,其裔又以“郡马”为分堂号。
铺前郡马府(颜立水摄)
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翰林庶吉士授太史相辅东阁大学士黄阁师臣、夏卿十二世孙(佛岭二十世)叶向高所撰《岭下祠堂基址图记》记载,佛岭叶氏大宗堂(即郡马府)为南宋江南地理名师黄妙应择基,穴名“圭笼”(谐音为“鸡笼”),“前盖太子亭,门用三川、屋挂独角犀,严然王者家”。相传宋度宗赵禥当太子(景定中立为皇太子)时,曾到同安岭下省视姑母赵环娘,见姑母住宅简陋,回奏父皇理宗,理宗即诏命有司于淳祐十一年(1251)兴建郡马府。前进明间屋顶修造六脊琉璃瓦宫式建筑“太子亭”,并于府前漳(州)泉(州)驿道旁树立“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查阅《宋史》,宋末两位幼帝(端宗赵昰和即位不到一年的赵昺)都是宋度宗赵禥(1265—1274在位)的庶子。赵昰生母为杨淑妃,赵昺生母为俞修容。建炎三年(1129),宋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南外宗正司自江苏镇江迁到福建泉州,赵匡美第五子勋国公赵德钧裔孙赵同夫南渡时来知同安县事。据此,宋末两位南逃途经同安的幼帝是赵郡主的侄孙,叶郡马是他们的“姑丈公”,而他们的父亲赵禥当太子时来同安探望姑母(当时环娘约38岁)也是顺理成章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