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妈祖庙

南门妈祖庙

南门妈祖庙

位于大同街道南门路4号、南门路东侧路旁。又称银同天后宫,始建于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至四十五年(1706)间重建,历代修葺,2003年重修。坐北朝南偏东,前、后两殿,中有天井及两侧过水廊,面宽7.2米,通进深16.1米。前殿面阔3间,前为檐廊,有一对新雕龙柱,抬梁式梁架,三段脊,屋面前后各有4条垂脊;后殿面阔3间,进深5柱抬梁减中柱计8.8米,前有卷棚顶横廊,厅内神龛奉祀银同妈祖(黑脸)、湄洲妈祖(粉红脸)、温陵妈祖(红脸)神像,上悬“天后宫”直书木匾,厅前1对清代石柱楹联镌刻“女中圣人牧林钟秀,天下慈母海国静澜”,落款“清康熙朝”。此宫庙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貌,是我国台湾及其他地区“银同黑脸妈祖”传炉宫庙的发祥地。

现存建筑后面原有一殿,仅存基址,2011年复建,祀妈祖父母。2020年宫前拆建为朱紫广场并在宫前添置石狮。该宫于2006年被列为厦门市第二批涉台文物古迹。

关于银同妈祖信俗及天后宫的历史沿革,可见杨水缄、陈金城先生撰写的《重修南门天后宫碑记》。

同安银同妈祖之祀始于北宋。东市《林氏家谱》载:宋皇祐间(1049—1054),湄洲妈祖同宗侄孙林怿任同安书掾,居东市(原城隍庙西侧),奉祀本家姑婆林默神像于厅堂。绍兴十八年(1148)同安筑城竣工,有司奉请妈祖神像于南门城楼上,祀为司镇神。传说:明嘉靖戊午(1558)倭犯南门,神“以阴兵击贼,脸色尽紫”,从此称为“黑脸妈祖”;顺治戊子(1648)清兵屠城,妈祖又显灵佑民。乙未(1655)郑成功部将陈霸拆毁城门,迁军民于丙洲筑新城抗清,妈祖寄祀于溪南诸庙。传说,辛丑(1661)郑成功部将林圯(南门人)敬奉黑脸妈祖神像随郑成功渡台驱荷,因妈祖显灵“涌潮济师”有功,郑成功下令改鹿耳门荷兰教堂为土城圣母庙祀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妈祖因助靖海侯施琅平台有功,经施奏请,下旨晋封天后,令天下州县立庙典祀。同安官绅奉旨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扩建土窟墘古庙为二进三开间带右护,并有释仔宅、寝宫、前城垣麒麟墙等,占地达419.5平方米的银同妈祖天后宫,邑教谕蔡骥良为书联作记。

天后宫“银同妈祖”木匾(何金挺摄)

同安南门天后宫系闽台黑脸妈祖祖殿,分炉遍布我国闽南、金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地。近年来海内外善信参谒日增,力促重新。经同安区宗教局批准并成立修建执行委员会,群策群力,聚腋成裘,并蒙受龙虎宫理事会、马巷元威殿管委会鼎力支持,于癸未年梅月兴工,葭月竣工。殿堂雄伟,金身灿烂,倍胜前代,共耗资二十余万。

执事者:顾问杨水缄、陈福润、林钦聪。主任王蕙蓉、叶妙治,委员林清平、陈勇跃、潘恭赞、叶丽贞、吴美丽、林水泉、林炳耀、留良寿、刘金栓。后勤林秀蕊。皆殚精竭虑,公而忘私,功德无量,勒石永志。

银同黑脸妈祖像(颜立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