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头大元殿

瑶头大元殿

瑶江大元殿(吴稳水摄)

位于祥平街道瑶头社北,原名“延福堂”,因崇祀北极玄天上帝,故俗称“上帝公宫”。明永乐年间(1403—1424),林元成五世孙林挺中式举人并任户部郎中,扩建宫庙为前、后两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征台返乡后捐俸增建前殿,形成三殿规制,并取闽南话“台湾”谐音而易名“大元殿”。

殿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68平方米,为前、中、后三殿及后部文昌祠,总面宽16.3米,通进深54.2米,有前埕及照壁。前殿面阔5间,进深3柱,平开三门,明间抬升为牌楼式屋顶。大门门楣悬挂鎏金木质九龙匾,上面竖写阳刻楷书“敕封同一武当”,廊柱石刻楹联为“瑶江开御宿福暨澨陬,金阙赞元机望隆师相”。中殿之前为大天井及两侧廊庑,中殿面阔5间,进深3间计13.9米,歇山布瓦顶,明间与次间为敞厅,檐廊立带有覆盆柱础的蟠龙石柱,四根圆形点金石柱高4.3米,直径0.5米,镌刻“仗剑灿星文凛凛英风光日月,挥旗映电彩堂堂正气肃乾坤”楷联。后殿面阔5间,有卷棚顶拜亭与中殿相连,拜亭两侧各有一口方形小涵井,左为日井,右为月井,为善信放生龟蛇之处。后殿中点造八卦楼,真武上帝坐镇于此,神龛两侧楹联为“净乐降真胎三月三朝开圣诞,武当成道果万年万国仰神庥”。这是道、佛两教相融的明证。

民国版《同安县志》卷17记载,相传“康熙初,靖海侯施琅初征台时,曾宿于庙,马秽污其宫,是夜马足高悬,号鸣不止,琅虔恳乃宁。因默祷‘师行得捷,愿更新庙宇’。后凯旋捐俸重建”。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原为郑成功部将,清顺治八年(1651)归清,十三年(1656)授同安副将,十八年(1661)迁同安总兵官,他在同安的活动时间至少有7年(1656—1662)。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世子王大兵入闽,郑成功度势不守,毁同安城及官署,于丙洲(陈化成故乡)筑城而据,号曰“新城”。此时“陈霸附和成功,据丙洲劫掠”。施琅当时驻守同安,瑶头与丙洲一水之隔,是施、郑两军作战的前沿。据《晋江浔海施氏族谱》载:“丙洲为同安门户,寇(陈霸)筑垒其上,隔瞰县城。公(施琅)昼夜防御,且守县战,卒隳寇垒,寻升总兵官。”康熙元年(1662),施琅擢为福建水师提督,移住海澄,四年(1665)首次征台,因遇飓风折回,但他征台心坚,便到瑶头上帝宫许愿。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领战船自铜山(今东山)出发,一举底定台湾,受封靖海侯。施琅捷后便捐俸增建延福堂前殿,并把宫名改为与闽南话“台湾”谐音的“大元殿”,纪念清廷统一台湾的功绩。康熙皇帝还赐“同一武当”匾,自此解除了当地善信每三年一次徒步往湖北武当山请火的跋涉之苦。

“敕封同一武当”匾(何金挺摄)

瑶头大元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与施琅统一台湾有“神缘”关系,又是烈屿(小金门)西甲玄天上帝信俗的祖庙,因而于2001年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瑶江大元殿文物保护碑(吴稳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