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岳伯坊
北门岳伯坊(岩立摄)
位于大同街道后炉街124号旁,跨街而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由巡按监察御史刘廷篮、李元阳,按察司副使沈一定、刘应绥,泉州知府俞咨伯,同知尹嵩,通判陈尧典,推官叶遇春,同安知县袁杉等为乡贤陈健而立。石坊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间双层楼歇山顶,面宽7.8米,高8米,明间宽3.08米,次间宽1.34米,青斗石牡丹雀替。4根等高边长0.52米方形石柱下端前后各夹以半边葫芦状抱鼓石。立柱顶端用一厚大的通梁横架其上,然后在上面构筑牌楼式屋顶。明间小额坊正、背镌刻“嘉靖丙戌进士陈健”,大额坊上坊名石两侧的青岗石镌刻立坊者结衔题名。明间上层匾额正、背镌刻“岳伯”“秋官”楷书大字。相传古代尧舜时有四岳分掌四方诸侯,周有方伯为诸侯之长,故后世用“岳伯”作为疆吏的泛称。陈健任过南安、廉州、南宁三郡边疆地方长官,故坊名“岳伯”。康熙版《大同志》也载“岳伯坊,为知府陈健立,在北门内”。又因唐代武后以刑部为秋官。故后世多称刑部官员为秋官,陈健初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郎中,执法公正,故有此称。石坊屋顶用整块青石仿木结构斗拱挑檐承托,上面雕凿瓦当,双面倒水,屋脊两端鸱吻,但中间葫芦及顶盖下面的圣匾遗失。整座牌坊造型庄重,装饰简约,是古同安规模大、保存好的明代正四品官员的纪念文物。
陈健(1491—1561),字时乾,以号“沧江”闻名,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阳田保阳翟(今属金门县金沙镇)人。金门浯阳陈氏“信房”十九世。15岁入县学,24岁中秀才,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人,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从六品),执法公正,不阿上意。升江西南安郡知府(今江西大余),与民休息,修《南安志》;调任广东廉州(今广西合浦)知府,教峒民耕织,设团练防倭,兴学校育人;再调广西南宁知府,为政惟勤,抚绥不因循。陈健生性耿直,不善逢迎上司,反被中伤罢官,归田课子。
陈健居乡期间,热心公益。嘉靖八年(1529)倡建莲花云洋“陈坝”,10多村的民众受益。嘉靖二十三年(1544)捐筑同安莲花石佛内“沧江坝”(又名“石泉陵”或“陈公陂”),灌溉山田百余顷。又筑澳岭至小坪、澳溪至杜地石道20多里,民赖其便。还捐资重建金门祖祠“五恒堂”和“永思堂”,倡修同安城“南院陈太傅祠”,续修宗谱并作序。
岳伯坊背面“秋官”匾(何金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