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麻山张廷拱墓
洋麻山张廷拱墓(颜立水摄)
乾隆版《泉州府志》卷17记载“巡抚张廷拱墓在感化大岭山”,也就是现在的同安区汀溪镇隘头村洋麻山(也叫王涝山)东麓。洋麻山海拔124米,周围早时种植黄麻,黄麻与洋麻,方言谐音,故有此称。张廷拱墓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1982年修葺。方首墓碑也是重制,碑额横镌“王涝山”,碑中竖刻楷书“皇明张军门佳城”,落款为“大嶝阳塘村三房子孙重修”。墓前有半月形墓池,半径约15米,其他原构件已失。墓东大埕溪村有“群山庙”,为单进砖木建筑,主祀张府王爷(张军门),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神诞日。庙之南侧有大篮顶村,据传原有7户张氏族人看守墓园,至民国年间仅余1户,亦搬往东山西亭居住,原来的乡村仅存基址。每年清明节,大嶝张氏族人来到洋麻山奠祭他们的“军门祖”。由于建设需要,张廷拱墓于2014年异地迁建。
张廷拱(1573—1637),字尚宰,号辅吾,同安大嶝洋塘(旧隶金门县,今属翔安区)人,大嶝张氏八世。张廷拱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与金门后浦许獬同榜进士,也是大嶝海岛登科甲的第一人。
张廷拱入仕后,初授安徽怀宁县令,革除官员挟带私船征用民工的弊端,凡“民间疾痛,公家利病无不动悉”,深得民心。丁艰服除,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补江西丰城县令,任上捐俸筑仙坛石堤以捍上游。土石堤“延袤六十余里,俱修理坚固,可称水利”,士民即其地建祠祀之。改任河北迁安县令,是时杂赋繁苛,里甲纷扰。张廷拱“将一切杂赋痛为清查,汰其冗滥,照亩均赋,裁为一条鞭法,立石垂后,积弊以除”(《迁安县志》)。由于他政简刑清,爱民礼士,故去任后,民为立生祠于南关祀之。天启年间(1621—1627),张廷拱任祠祭司郎中,朝中官员多依附宦官。但他洁身自好,说是“非端人君子不与交游”,终因不媚权贵被削职。毅宗皇帝即位时复职,崇祯十二年(1639)擢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巡抚。时逢流寇骚扰,崇祯皇帝召见,询问对策,廷拱以“顺抚逆剿”回答,皇帝认为很有见地,称他为“福将”。廷拱愈加忠勤,“恤饥军,修土堡,制火器,边计靡弗周密,警告猝至,御变投机,贼不能犯”(民国版《同安县志》卷28),边境得以安全。但因操劳过度,疾卒任上,享年六十有五。临终前还谆谆告诫诸将,要“竭力报国,言不及私”。卒后赐祭葬,谥襄靖。据说崇祯皇帝赐其“军门一品”,故其族裔称“军门祖”。因他为官清正廉明,故集美陈文瑞(任吴县县令)为大嶝“军门祖厝”题写“金嶝形胜无双地,银邑清廉第一家”石柱联语。有明一代,同安得谥者四,即蔡复一谥“清宪”,蒋孟育谥“文介”,张廷拱谥“襄靖”,林釬谥“文穆”,志称“桐城四征”。而此四人“则皆浯产”,可见金门人才之杰出,“贵岛”之称名副其实。
据张再勇先生介绍,张廷拱夫人达氏,亭塘人(今翔安区新店陈塘)。他们的长子若纲(改名灏)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居澎湖;次子张瀛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卒于台。父子、兄弟都是科第出身。张廷拱一女适蔡献臣四子孚光(恩贡生,卒后夫妻合葬董水祖山),另一女嫁洪印石(刑部左侍郎洪朝选胞侄)季子洪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