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吴必达故居
吴必达故居(颜立水摄)
位于大同街道溪边街175号,俗称“提督衙”或“吴提督府”,建于清乾隆时期(1736—1795)。坐东朝西偏南,前、中、后三落大厝带左、右各一列仅建前半段的纵向护厝,占地面积428平方米,总面宽22米,通进深35米,共有28个房间。前落面阔3间,宽12.25米,中为厅堂,两侧房间,硬山顶,燕尾脊。中落面阔3间,中间厅堂设寿屏,穿斗式梁架,举架高大,硬山顶,燕尾脊,两端置交趾陶螭吻。三落大厝围合两个天井,并以天井两侧过水廊连接。东侧护厝有小厅与房间,采用马鞍式硬山布瓦顶,屋前有窄长小天井与主厝连接,还有一口圆形石井栏(高0.35米,直径0.45米)的古井。堂内悬挂“萱寿延祺”楠木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匾长2.3米,宽0.66米,黑漆底描金龙纹,落款为“乾隆三十一年赐福建水师提督吴必达之母九十一寿匾”。这是当年吴必达随驾拜谒泰陵时,乾隆皇帝赐吴母王氏91岁寿辰之寿匾。此建筑基本保存原貌,2006年被列为同安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修缮。
吴必达(1705—1781),字通卿,号碧涯,同安县溪边人。清雍正七年(1729)武举人,越岁连捷武进士,分发广东候补。乾隆七年(1742)授广东广海寨守备,十一年(1746)升琼州协镇,十五年(1750)升广东寨游击,二十三年(1758)升海门营参将,二十四年(1759)授温州水陆总兵。二十五年(1760)入京陛见,赏戴孔雀翎,调补广东左翼总兵,升授广东全省水陆提督军门,调补福建水师提督军门(驻厦门),兼管澎台水陆官兵。三十一年(1766)再次入京,随侍乾隆皇帝祭拜雍正陵墓,适其母九十一寿诞,蒙赐“萱寿延祺”寿匾。
民国版《同安县志》卷30记载,吴必达“居官三十余年,革除陋规,整治营伍,所至有廉声,军民悦服”。吴必达的军旅生涯,可知的文字资料很少,他著有《水师要略》一书,应该是记述海军建设的一部重要著作,可惜迄今找不到这部书。他在广东任职大约有20年的时间,对我国南海的防务工作非常熟悉。“数年阅风波,经险阻,几于席不暇暖”(夫人汪氏墓志铭)。据说他带兵巡视东沙、西沙、南沙群岛,记录这些岛礁的水道情况,为我国西沙群岛主权留下宝贵资料。
吴必达为官勤政、廉洁,是位有作为的“海军司令”。他致仕后,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修葺太师桥(即东桥),对教育非常重视,倾囊助教,为家乡培养许多优秀人才。《同安县志》说他“晚岁归田,捐资购溪船(即同安溪舶,一种内河航运的平底木船——笔者注),以其息钱,充双溪书院课士膏伙”。双溪书院是同安县城主要的官办学校,清乾隆二年(1737)同安知县唐孝本于明五省经略蔡复一(今金门县蔡厝人)故宅贞素堂基址上改建,中为讲堂(3间),后造层楼(3间),东西两房各建书舍10间。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明新又于楼后旷地续建书舍5间,同治四年(1865)知县白冠玉复修书院时,增筑考棚一千三百号(县试考场自孔庙县学移此)。这种“轩豁宏敞,规模壮观,视他学为盛”的书院规模,需要名人绅士参与兴办,提供经费。吴必达把溪舶的利息钱用来资助双溪书院,让同安学子能在这里读书、会文、考试乃至步上“青云”,实在是功德无量。
吴必达故居“萱寿延祺”匾(许梗桐摄)
吴必达还捐资增建龙虎宫山门。龙虎宫原名碧溪殿,明永乐年间(1403—1424)郑碧溪创建,位于同安双溪口与金门对渡的码头,是一座三教(佛、道、儒)合祀的庙宇,已列为同安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吴必达故居毗邻龙虎宫,他斥资增建山门后,为主祀保生大帝的主殿题写一副楹联:“怀保众生喜民物恬熙大哉德洋恩溥,默持多士瞻风云际会光矣虎奋龙骧”,因联中有“虎奋龙骧”吉语,故碧溪殿亦称龙虎宫。
吴必达是位武将,也是位诗人。世称吴必达“善作诗,有雅歌投壶之风”,他著有《碧涯诗集》,为安溪湖头康熙朝宰相李光地侄女李倩(适同安马巷林芳德之子林桂)所著《栖云诗咏》诗集题序,还在莲花张溪为李敬缉庐墓岩洞题写“白云”摩崖石刻。30年前笔者在普查文物时,在张埭桥泰安宫墙壁发现他的一首《梧江秋思》回文诗,抄录如下,以供参考:
飞鸿只影照江寒,落尽空林枫叶丹。
吴必达故居文物保护碑(颜立水摄)
巍枕半斜灯寂寂,薄衾孤冷露漫漫。
衣添病起惊风厉,扣减秋来束带宽。
违愿故园家梦远,归思万丈数深湍。
吴必达官居水师提督,两次陛见皇帝,蒙赐圣匾,连宰相蔡新(漳浦人)也为其赠送“钟阁风清横海月,锦堂日映老莱衣”寿联。可见他是封建社会一位有权有势的官员。但他为人低调,处世以和为贵,一则“吴提督劝和”的传说,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必达的住家溪边村与潭仔尾村毗邻。潭仔尾村居民姓叶,人数超过溪边吴姓,平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潭仔尾叶姓凭着大姓人多欺负溪边吴姓。自从溪边出了吴提督,溪边的人感到很有底气,就去请吴提督帮宗亲出出这口气。吴提督对他们说:“出口气是一时之举,但凡事要从长计议。”宗亲见他不想帮忙的意思,便用激将法对他说:提督爷呀,枉你官这么大,原来也是怕潭仔尾叶?”吴提督说:“不是我怕他们。从小我在溪边村长大,在双溪划过船,摸过虾。咱和潭仔尾叶经常冤家(吵架)甚至斗殴,吵来打去,伤了和气,有什么好结果呢?”看到提督爷无动于衷,那几位找他告状的吴姓村民又加大火力,对吴提督说:“我们几代人才出了你这么个大人物,现在你有权有势,人家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现在你不替我们解恨,还等到啥时候?”吴提督还是摇摇头,耐心向他们解释:“我的想法和你们不一样,有千年潭仔尾叶,无百岁的吴提督。我今天在这个位置上,调些士兵,找个借口,把他们教训一番,那是轻而易举之事。可是你们想想,我百年后,风水轮流转,人家也出了个大人物,也像你们现在所想的那样,仗势来报复我们。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吃亏的还不是咱们的子孙?”众人见提督爷说的在理,也就不再强求,还向他请求解决矛盾的办法。吴提督说:“古人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泉州还有六尺巷的故事。邻里以和为贵,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们肚量放大些,派人去和他们讲和,只要心平气和,晓之以理,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莲花镇张溪“白云”摩崖石刻
这话传到潭仔尾村民的耳朵里,大家深受感动。潭仔尾叶老大立即叫人开祖厝门,劝告子孙:“人家吴提督会当官也会察理,有权不滥用,自愿忍让。咱们如果不和他们和好,老是用‘大姓吃小姓’的思想对付人家,那真是良心被狗咬了!”第二天,潭仔尾叶老大带领各房长者,来到溪边提督衙向吴提督赔不是,吴提督也请溪边村的老大热情款待,双方坐在一起,各自承认自己的不是,互相谅解。从此两姓村民亲如一家,互相帮助。而“有千年潭仔尾叶,无百岁的吴提督”也成了一句劝人和好的俚语,流传至今。
吴必达画像(洪祖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