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文庙
同安文庙(颜立水摄)
位于大同街道三秀社区三秀路216号。由五代末同安邑令陈洪济创建于登龙坊,宋绍兴十年(1140)迁今址,历代均有修葺、增建,现存建筑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同安知县吴镛主持重修的规制和风格。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432平方米,由戟门、大天井、两侧廊庑、大成殿组成,总面宽31.5米,通进深49米。戟门(大成门)为9檩前后廊结构,面阔7间计33.5米,进深2间计6.4米,中间高4.4米,平开5门,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三段脊,门廊立4根蟠龙石柱,对看墙有凤凰牡丹及“壸”字形砖雕。大天井用花岗岩条石铺地,筑有高0.75米,长12.5米,宽5.9米的石砌露天祭台(云龙陛石为1988年雕作)。大成殿面阔5间计18.15米,进深4间计22.48米,由8根直径0.60米的圆形花岗岩石柱和22根木柱支撑屋架,重檐歇山筒瓦顶。明间柱础高大,造型奇特,底部方形,中部八角,每面雕刻“壸门”、栏杆等浮雕,上部为瓜瓣圆锥形。天井两侧为长25米、宽5.6米的长列厢房式廊庑,面阔7间,硬山布瓦顶,原来供奉79位先贤和77位先儒石刻神位。文庙建筑外墙以5层花岗岩条石为墙裙,上以红砖斗子砌并开设圆窗。文庙北侧有始建于明代、清代改为石构的“兴贤育才”坊、泮池和观澜亭,南侧有宋、元时期修建的苏颂祠和林希元祠。
1987年6月,笔者受命主持维修文庙,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戟门、两庑、祭台、大成殿及林公祠、苏公祠,还增修围墙,重建观澜亭、清理泮池、征集和陈列历代石雕碑刻、创办孔庙博物馆。2008年区政府打造“孔庙文化广场”。新建筒瓦顶的外围墙设置孔子圣迹廊、祈学廊和碑刻廊,同时在围墙的南北各建一座大门(原有的棂星门、育英门已废),南侧碑刻廊和露天场所陈列122件于20世纪80年代从同安县(含今翔安区)各地征集的历代石雕碑刻。
同安文庙是古同安[含今天的金门县、厦门市各区(海沧区的海沧、嵩屿、新阳三个街道及翔安区的莲河、霞浯两个社区除外)及龙海市角美镇]“正简流风,紫阳过化,文教昌明,海滨邹鲁”文明的见证,它与台湾、金门的文缘关系非常密切。郑成功的“卧龙诸葛”陈永华(同安灌口人)小时在同安文庙读书(父亲陈鼎任同安县教谕),他于康熙五年(1666)在台南创建的文庙(全台首学)吸收了同安文庙的诸多文化元素。辛亥革命前,同安文庙(县学)是金门学子读书、考试的场所。因此,不少金门人士为同安文庙的维修奉献良多。如金门“浯阳”陈氏二世陈洪济(919—996)创建儒学,清康熙间(1662—1722)金门后浦许盛“捐资三千八百金,修邑文庙及明伦堂、乡贤祠”,同期后塘浯江颜氏二十世颜孔辅也斥巨资整修文庙,使“文庙缭垣,易土以砖,堂庑俱极坚固”。
孔庙全景图(吴稳水摄)
同安文庙于1982年被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8月被列为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6月升格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自2009年起,连续举办了12届同安、金门联合祭孔的活动。
祭孔仪式(吴稳水摄)
文庙北侧的“兴贤育才”坊(岩立摄)
孔庙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