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西亚的宗教改革

约西亚的宗教改革

当弥迦离世之后,犹太人进入了信仰混乱时期。这是一个长达70年的黑暗隧道,除了一部分逃亡的犹太人融入犹大部族之中,北方的10个以色列部族像风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孤寂的南方犹大国则进入了玛拿西父子时代。也许是外邦的强力逼迫使南方王国丧失了自主的资格,这时的犹大国已成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国,不仅每年需向宗主国进贡纳赋,还被规定必须将亚述帝国的诸神供奉在自己的宗教祭祀场所中。据历史记载,在此期间,亚述人的神像已矗立在耶路撒冷圣殿的中央,同时在圣殿的内院和外院还有为巴比伦和尼尼微的神建造的祭坛。民间丘坛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也许雅各的后代们此时已被宗教怀疑主义所笼罩,他们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作为上帝特别宠爱的选民,不能得到上帝的护佑?如果上帝本是护佑他们的,为什么他们在战争中总不能取胜呢?难道耶和华作为万军之神的“战神”威力下降了,敌不过那些木偶泥塑的外邦神吗?犹太人的宗教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飘摇的国运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动摇了。

就是在这种危亡时刻,约西亚登基为王。这个被《圣经》誉为空前绝后的君主登基时只是个8岁的小男孩,但他却注定要成为犹大国的脊梁。在他那对耶和华上帝虔敬的幼小心灵中,一定对祖父和父亲两代人崇拜各种外邦木偶的情景十分不解,这种场景也许像噩梦般令他厌恶。因此,当他长到16岁时,他已经具备了坚定的信仰,决心为耶和华奉献终身。这位英俊的青年君主经过4年的充分准备,在他称王的第12年,即公元前627年,掀起了一场名垂千秋的宗教改革风暴。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一场彻底的清教运动:在约西亚的严厉命令下,所有的外邦神像被砸碎,就连碎片也被搬运到郊外焚毁;各种异教崇拜的器物也都被砸毁并烧埋;全部外邦神的祭司和各类异教神职人员一律被免职驱散;遥远的伯特利的祭坛、北方王国建国之君耶罗波安铸造的两个铜牛也被彻底焚毁;这些被各种异教神污秽了的地方都埋填了人骨,以将它们彻底洁净。这场清教运动非常成功,它不像耶户时代那样充满血腥味,却最为彻底和完满。

为了纯洁犹太人对耶和华的神圣情感,在清教运动后的第六年,约西亚王决定对耶路撒冷圣殿进行一次彻底的翻修。也许真是上帝的旨意,就在这次翻修工程开工不久,出现了犹太教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圣殿的某个隐秘之处发现了一本摩西时代的“律法书”。这就是后来称为《摩西五经》正典之一的《申命记》。这个重大发现令26岁的约西亚王极其震撼,他在恭读之后不禁掩面而泣,继而号啕大哭,猛然撕破了身上的麻衣。当然,让他如此感怀的绝不是如获至宝的满足感,而是对照圣典看到他的祖辈们偏离圣训的羞愧和震惊。在经过当时最有名的女先知户勒大鉴别后,约西亚王正式确认了这是摩西留给犹太人的律法书正典。随后约西亚王又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壮举,在一个吉祥的日子,约西亚召集了全国最大的群众大会,这位年轻的国王和他的臣民们再一次向耶和华上帝盟约,发誓犹太民族将永远忠诚于上帝,并尽心尽力遵守盟约——这也是所罗门王以来最隆重和最盛大的犹太人对上帝的集体盟约。

约西亚王对犹太教的贡献,还有两件事不能不提:其一是他颁布政令废除了除圣殿之外的所有祭坛,让全体犹太人的崇拜活动只有一个中心,从而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宗教情感,统一了祭拜仪式,也使企图在地方崇拜活动中掺杂不纯的混合祭祀没有了机会;其二是颁行了杂居禁令,严厉禁止犹太人与异邦人通婚杂居,强行拆散了一些异族通婚的家庭和婚姻,为保持犹太民族的纯洁性做出了强制性规定,这就为今后犹太人的民族凝聚力增添了历史动力。

《申命记》的面世是犹太教的一座丰碑。“申命记”名称的本意是神与犹太人所立之约的申述。《申命记》的内容既有历史和律法,又有劝勉的话语。它主要由摩西的四次演讲加上一些连接性的说明构成。这部以后成为《摩西五经》最后一卷的正典,也是上帝神谕的律法条例最多的著作,与号称第一律法的《出埃及记》相对应,又称为第二律法。这部伟大的典籍可以说是犹太人的宪法,不仅规定了神与人之间的盟约关系,也是以色列社会的律例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集大成者。因此,它一经问世就成为犹太人生活行为的权威和标尺,不但在宗教上帮助犹太人追根溯源,也成为犹太人基础教育的支柱和最权威的生活教条。

虽然《申命记》从古代起一直被尊崇为摩西的作品,但到了19世纪末,宗教史家威尔豪生对其作者提出了质疑,认为是约西亚王同时代的一批宗教领袖,将预先写好的律法书藏匿于圣殿之中,以便通过“发现摩西圣书”的这种戏剧性效果,促使虔敬耶和华上帝的约西亚王进行更彻底的宗教改革。不过,这种把当代人著作经典化的“虔诚欺诈”观点虽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但在约西亚王已经进行清教运动之后6年的历史事实面前,其“自圆其说”的历史资料和考古证据毕竟太少,要支撑这个观点还显得十分勉强。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又出现了《申命记》作者早于约西亚时代的观点。其实,在我看来,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约西亚时代开始,《申命记》就已经成为犹太人的正经宝典,主管了犹太人的宗教和日常生活,并从此奠定了它在犹太教中的拱顶石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在今后的苦难岁月里,成为犹太人的指路明灯和前行的希望。

约西亚王的离去显得十分突然:在他39岁那年,犹大国虽然已在他的领导下日渐强盛,摆脱了作为亚述帝国属国的耻辱地位,但还不是经济和军事强国。而其周边却出现了三个大国争霸的国际局势。新近崛起的巴比伦帝国包围了亚述帝国,而其西边的埃及帝国为了钳制巴比伦的兴起,刚刚即位才一年的尼哥二世法老不事先告知便无礼地借犹大国之力去增援亚述人。也许是被古老帝国的无理外交所激怒,想要展示中兴的犹大国的神圣不可侵犯;也许是极度憎恶亚述人这个世代仇敌,想要为已经消失的10个以色列部族报仇雪恨,风头正盛的约西亚毅然发兵阻拦埃及军团,向强大的埃及宣战。然而,在米吉多战役中,约西亚不幸被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的毒箭射杀。这个犹大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君主就这样突然陨落了。由此犹大国成为埃及帝国和巴比伦帝国争夺的焦点,以色列民族也由此进入它的最苦难和最特别的一个发展高潮,而犹太教则将在这巨大的苦难中获得灵魂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