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的哀歌

耶利米的哀歌

从公元前609年约西亚王归天到公元前586年犹大国灭亡的23年,是犹太人政治幼稚病最突出的历史时期,也是犹太人亡国灭族恐惧心理最严重的历史时期,因此成为犹太人最黑暗的时代。由于约西亚王被尼哥二世射杀,埃及法老为了控制这个新归顺的属国,废黜了刚继位三个月的新王约哈斯,将他作为人质带回埃及,而将约西亚的大儿子——约哈斯的哥哥约雅敬扶植上台,成为这个属国的首脑。不幸的是,看不到希望的犹太人又迎来一个糊涂的君主。这位23岁登基的年轻国王,血管里并没有奔涌沸腾的鲜血,而是流淌着软弱和摇摆的毒素。他开始臣服于埃及,心甘情愿做着二等国家的傀儡国君;随后据说他在参加一次巴比伦盛大典礼时,被新兴帝国的豪华气魄和壮丽建筑所震撼,又立刻宣布效忠巴比伦;但仅仅三年之后,在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的武力威慑下,他又改弦易辙,离弃了新认的主子。就在这种不断的政治背叛和被报复的恐惧心理下,这个可悲国王所统治的犹大国已经成为两个敌对大国共同憎恶欲以消灭之的对象。

就是在这种弥漫着死亡恐惧的危急时刻,本已出名的耶利米开始了他最令人心动的先知生涯的光辉岁月。耶利米其实是一个神童式人物,早在伟大的约西亚王执政时期,他就已经是一位有名的活动在耶路撒冷附近小城和乡村的先知了。然而,与所有的神童在展示自己才华时会获得成功的快感不同,耶利米的先知工作做得越好,他就越痛苦。他似乎是上帝为犹大国预订的苦难呼声,上帝总是将一些痛苦的话语放进他的嘴里,借着他的口警示世人。因此,从一开始,他就不受世人的欢迎。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亡国时刻,犹大国的国民都对这个“流泪的先知”心生厌恶,希望他不要四处传扬那些国破城亡的预言。我现在很难对这位2500多年前的先知的心情进行揣测,在他先后数次因言获罪而遭牢狱之灾时,他的情感是何等的激愤和悲伤。他甚至为此怨恨上帝,希冀上帝能开恩使他从这种巨大的痛苦中解脱:

耶和华,你曾劝诱我,而我也听了你的诱导,

你以强力压制我,而我也被你征服……

我曾说:我不会再想到耶和华,也不会再提到他的名字。

于是似乎便有一把火在我心中燃烧,

而且闭锁在我的四肢骸骨中。

我试图要减轻痛苦,但却让我精疲力竭。

我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这种痛苦真是无法诉说,连性格温良敦厚的耶利米也深切体会到精神的折磨,他的身体甚至由这种精神传导产生了四肢痉挛等生理苦痛。这种特别的自我扭曲和错乱,让踽踽独行的痛苦先知成为神降苦难的第一个承担者。然而,真正先知的神圣职责绝不能允许个人按照自我的天性发展,也不可迎合大众说一些曲意奉承的假话,因此,无论多么痛苦,凄楚的耶利米仍然坚持吟唱上帝要他传送的哀歌。也许是从埃及宁愿扶持世敌亚述人的事实中,看到了巴比伦帝国的强大;也许是在巴比伦西侵的趋势中,看到了古老埃及帝国的衰落真相;也许仅仅是因为对约西亚王被埃及法老杀害的仇恨,耶利米从不信任埃及人。他甚至认为强悍的巴比伦帝国的崛起也是上帝的刻意安排,巴比伦帝国是上帝为了惩罚犹大国违反圣约而行刑的仆人。犹太人必须听从神的旨意,即使是撒路撒冷被毁,即使被俘虏到巴比伦,也要听从上帝的安排,接受这个严厉的惩罚,因为上帝必让犹太人在70年后回归,并重建耶路撒冷。而上帝在命令巴比伦帝国执行完对犹太人的惩罚使命后,就会毁灭它。但是,埃及不是上帝的安排,如果被埃及所俘,则不会有一人回归。

这种不对皇家口味的悲哀之歌也许被视为一种巴比伦投降派的观点,不仅没被性格乖张的约雅敬接受,也没被此后的约雅斤和西底家认真对待。约西亚王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成为犹大国亡国的四大末日之君,从他们对待耶利米基本相同的态度,就可知道这绝不是偶然的。

虽然耶利米的观点终其一生都未被王国官方承认,但这位忠于上帝的先知绝不违背主的意愿改口。他依然按神谕说话。值得人们敬佩的是,无论他本人遭到何种境遇,他对悖逆上帝旨意的同胞感到多么伤心和绝望,他始终坚定了两条原则毫不动摇:一是他永远对上帝充满了信心,相信上帝仅仅动用管教和惩罚的办法,来纠正犹太人被罪恶扭曲的心灵,耶和华与犹太人的神圣的盟约依然存续,苦难不是结束,而是上帝与犹太人新的盟约的开始。犹太人必能通过巨大的苦难重获新生,就像被掳后必有回归,而回归后才能真正使犹太人重启光明的未来。二是他永远对犹太人充满了慈爱之心,尽管他毫不妥协地同那些反对他的人做斗争,但他永远不放弃为全体犹太人祈祷。他反复地哀求上帝让犹太人少受苦痛,坚定地阻止对巴比伦的幼稚而脆弱的暴力对抗,其实也是想最大限度地保护犹太人免遭杀戮。即使他被诬陷身处牢狱,他仍对他的同胞满含热爱和深情。他满含深情的哀歌直到今天听来仍动人心魄:我要为山岭哭泣悲哀,为旷野的草场扬声哀号……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

一定是因为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和对犹太人的无限热爱,一生悲苦的耶利米提出了当时最为光辉的思想:当耶和华宽容地惩罚了犹太人后,神依然慈爱地对待他的子民,并将与他的子民订立“新的盟约”。这个新的盟约与摩西的旧的盟约不同,它不是整个民族与上帝的集体盟约,而是上帝与得到救赎的每一个犹太人之间的一种新的条约关系:

主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居和自己的兄弟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由于上帝与每一个人订立了新约,每一个人就必须自己直接面对上帝。因此,每个人就将承担自己的责任,既不能将罪恶推卸给民族,也不能将责任推诿于他人:

当那些日子,人不再说,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了。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

这种最现代的宗教理念竟然在公元前7世纪就得到了最清晰的阐释,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也许,正是在耶利米的光辉照耀下,以后的哲学家才发现了其实每个人的地狱就是他自己,这种思想才是真正的道德根基。

历史竟然在最黑暗的日子里造就了耶利米。这正如后代人所说:苦难是平凡人的深渊,但却是天才到达彼岸的桥梁。悲泣的心灵却能诞生最圣洁的思想,也许这才是“洗礼”的真实含义。

就在耶利米的哀歌声中,在埃及帝国与巴比伦帝国的争霸战争中,犹大国走到了自己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