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陷落
在国际文明尚未成熟之时,一个小国要想在两个大国的争战中求得生存,必须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超凡的谋略大计。然而,被埃及帝国和巴比伦帝国大兵压境的犹大国的当朝君臣们,却不幸地一直被一堆思维简单幼稚的头脑所左右。看来,犹大国的亡国命运是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597年,当约雅敬王朝在巴比伦的淫威下苟活了3年后,亲埃及派的朝臣竟以为巴比伦是可以欺瞒的,提出应当重新联合埃及法老的军事支持谋求自己的独立。已当政11年的约雅敬王竟然言听计从,与埃及新法老合弗拉签订了军事盟约,公然背叛了巴比伦帝国。如日中天的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岂可受此大辱,立即亲率大军征讨犹大国。当巴比伦大军围攻耶路撒冷3个月的时候,那些昔日的大胆叛贼们又反身投靠了巴比伦,杀害了糊涂君主约雅敬,将他的儿子约雅斤扶上王位。为了惩罚属国的叛变行为,尼布甲尼撒二世将这个新任国王作为俘虏,并把他与他的重要军事将领、各部族首领及能工巧匠等1万余人,以及抢掠的各类珍宝,全都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巴比伦。这就是耶路撒冷的第一次陷落。这1万余名犹大国的精英也成为第一批“巴比伦之囚”。
从选择新任国王约雅斤的叔叔——约西亚王的第三个儿子西底家当犹大国的国王看,巴比伦帝国并不想剥夺犹大国的全部主权,而是希望它成为归顺的属国,以便对巴比伦帝国承担拱卫职能。但是,在犹大国最后一任国王的心里,可能并没有盛装民族前途的空间。也许注定是亡国之君,这位21岁的青年君主虽然在巴比伦国王面前发誓效忠,但却一直担心自己已成俘虏的侄子总有一天会从巴比伦返回夺去他的王位。这种傀儡地位和傀儡心态,让他自私的心灵备受煎熬。特别是苦难中的百姓,因为自己的国王被俘而更加怀念先王,因此还继续使用先王的年号,这种对远在巴比伦的囚主的同情与缅怀,让西底家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王权的代管者和看护人。正是这种对权力的迷惘,使西底家丧失了起码的政治智慧,也使犹大国丢失了最后一点保国的希望。现在,我们已很难了解西底家这艰难的9年岁月是如何度过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定是自我意识支配了王权责任,一定是个人前途压倒了民族希望。在一个无法忍耐的日子,公元前588年的初秋的一天,狂躁的西底家终于振臂而呼,喊出了背叛巴比伦的口号。他与其前任一样,又宣布不再效忠巴比伦,与埃及法老合弗拉结为军事同盟,联合抗击巴比伦帝国。在争取国家独立的幌子下,西底家急于扔掉“摄政王”的虚幻诅咒,将犹大国再一次置于亡国边缘。
可以想象听闻此事后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心情。这位巴比伦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在连续地镇压了以东人、亚扪人的属国叛乱后,对再次叛乱的犹大国一定是痛下了彻底铲除的决心。历史最后证明了耶利米的预言,埃及法老只是派出少量部队象征性地支援了一下便缩头而回,抛弃了头脑发昏的西底家。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巴比伦军团将耶路撒冷完全围困。聪明的巴比伦军团按照部署围而不攻,这场著名的围城之战竟长达18个月。在瘟疫、粮荒和最可怕的绝望一齐降临后,失败的西底家终于弃城而逃。然而,上帝怎么会给这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一条生路呢,他在仓促的逃跑途中被巴比伦军士活捉。
历史将永远记住公元前586年,这一次耶路撒冷的陷落变成了毁灭。决定彻底废除犹大国国家主权的巴比伦国王下令毁城,除了最贫穷的下层民众的房屋被保留下来,耶路撒冷所有的王宫和贵族之家,均被巴比伦人抢掠一空并纵火焚毁;宏大的圣殿当然没能逃过劫难,在被侵略者夺走了全部珍宝和器皿后,也被罪恶的大火毁灭。神圣的约柜就此失踪。甚至连耶路撒冷的坚固城墙也未能幸免,消失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之中。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西底家国王,则更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残酷对待:他被迫眼睁睁地见众位王子被处死,然后被挖掉双眼,戴上沉重的铜锁押往巴比伦,并最终惨死于异乡的监狱中。与此同时,劫后余生的犹大国民众,除了赤贫的农人,那些有地位、有技艺的3万多犹太精英,又成为战俘被强行带到了巴比伦。在北方以色列国灭亡后又坚强挺立了136年的犹大国终于灰飞烟灭。这些以犹大部族为主的犹太人,被巨大的灾难分为了三部分:少部分逃亡到了埃及,逐渐在埃及尼罗河沿岸定居下来;一部分被押往巴比伦,成为流放的民族群体,在幼发拉底河畔的聚居区里过着亡国奴的生活;还有最贫困的一部分人,依然留在耶路撒冷地区,成为巴比伦帝国新行省的果农与牧羊人。与此同时,为了达到灭国散民的最佳效果,巴比伦帝国又将原来亚述帝国的以东人、亚扪人和撒玛利亚人移居到此,并将新的行省的名称改为“巴勒斯坦”,意为古腓力斯丁人的地方,用以淡化犹太人的国家意识。
从这一时期起,犹大国灭国后的人,被巴比伦人蔑称为“犹太人”。这种侮辱的含义一直持续到公元2世纪,也许是由于出卖耶稣的弟子名叫犹大,与这种不义之称相对照,犹太人的称呼反倒成为正面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