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培的调解

庞培的调解

就在犹太人享受马加比王朝最后的独立自由生活时,远在欧洲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共和国正急速地向罗马帝国转变。这个本来以民主共和闻名的城邦国家,经过强权的七王时代,已经步入了封建色彩渐浓的寡头政治时期。在此期间,罗马人趁着第一个欧洲大国——希腊帝国因长期分裂而导致国力衰败,在统一了亚平宁半岛后,实行对外扩张的蚕食策略,逐步将地中海沿岸地区收入囊中。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已在被征服地设立了9个行省或藩王属国,一举成为欧洲霸主。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过,罗马由共和嬗变成帝国,倒的确是意料不到的快速和突然。历史的造化真是千奇百怪,可以使毫无征兆的偶然演化为玄机无限的必然。突发而至却震惊历史的斯巴达克起义,以6000人遭集体屠杀的血腥结局,塑造了以“趁火打劫”闻名于世的克拉苏将军。与此同时,西班牙总督塞多留的起义运动——这场被罗马人认为足以颠覆历史的独立运动,被战神般的庞培将军彻底扑灭。身负巨大战功的两大将军和以文治武功闻名的强人恺撒将罗马送入了“前三头政治”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有显著军人政权特征的前三头统治,必将走向全面的军事扩张道路。在公元前70年当选为罗马共和国的联合执政官后,在恺撒的周密策划和元老院的一片附和声中,野心勃勃的庞培和克拉苏都率领着各自的铁血军团,于公元前65年,踏上了征服传说中财宝遍地的亚非腹地的东征之路。历史就这样将处在亚非交界的巴勒斯坦送到了罗马人的血盆大口之中。

似乎是为了巧妙配合历史的安排,以色列的马加比王朝也发展到一个奇怪的阶段。英勇善战的约翰·胡肯努强盛的30年执政期后,马加比王朝进入政治动乱时期:先是短命无后的亚里士多布鲁一世继位一年后病逝;接着是偏执的詹尼亚斯弟承兄位,但这个撒都该人的坚定支持者却在继承哥哥王位的同时,也将热爱法利赛人的嫂子撒罗米娶为王后。正是这个前后嫁给兄弟二人的女人,在法利赛人的强烈支持下,以64岁的高龄在詹尼亚斯去世后毅然登上了王位,成为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二位女王。不幸的是,像以色列第一位女王——南朝犹大国乱政的亚他利雅一样,虽然只有短暂的9年执政期,却加剧了以色列的社会对立和分裂,法利赛人尽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提拔,占据了犹太教公会的大量席位,但教派冲突和社会矛盾却日趋剧烈。更令人遗憾的是,撒罗米女王撒手而去时,又给犹太人留下了分属对立教派的两个儿子:坚定的法利赛人胡肯努二世和同样坚定的撒都该人亚里士多布鲁二世。当后者夺取王位后,前者又在拥护者的簇拥下借兵反攻。一场以兄弟争权面目出现而实则是教派争斗的内战,就这样极不适时地拉开了序幕。

从西门时期起,独立的马加比王朝为了求得较好的国际发展空间,就与正在崛起的罗马人签订了和平条约,以后又连续三次续签了这个条约。即使是一心崇尚武力的庞培将军,也很难撕破脸面赤裸裸地进攻巴勒斯坦。尽管占领这块战略要地,不但是长期侵占埃及的必备条件,而且也是东征安息国(希腊语称帕提亚国,是当时与罗马和中国西汉王朝并列的世界三大国之一,张骞曾出使该国,并代表汉朝与其签订和平条约)的黄金战略通道。或许正处在寻找借口的烦恼之中,或许正在漫长不经心的筹划之时,马加比王朝的“二王之争”像一个天大喜讯让庞培将军欣喜若狂。英武的庞培将军立刻以“调停”的名义,率领他的部队开进了耶路撒冷,体面而有礼地将以色列内战的大幕紧紧关上,同时在一种极富尊严的氛围中拉开了罗马统治的冰冷铁幕。就这样,犹太人搏命争取到的最后一个主权国家,在庞培将军“主持正义”的名义中沦丧,于公元前63年成为罗马人的殖民之邦。

抛开罗马人的政治阴谋不论,马加比王朝的灭亡,充分表露了小国政治的尴尬。当一个地域狭小、人口稀少的小国,没有主动化解权力危机的政治制度时,企图依靠外来势力平息争端的努力注定将承担自我牺牲的后果。如果它碰巧可以邀请周边小国组成的地区国家联盟干涉,或许仅仅丧失自己在今后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但如果它希冀超级大国的权威性介入,则无异于将自己送入虎口,主动成为大国霸权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