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弥赛亚

呼唤弥赛亚

历史似乎一定要将犹太人逼向绝境,就在大希律的残暴统治时期,年轻英武的屋大维在打败安东尼后,于公元前27年,被罗马元老院正式誉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伟大的),这个自称罗马第一公民(即元首)的33岁青年就此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毫无疑问,屋大维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君主,他一上任,便实行了卓有成效的政体改革,将中央集权制作为一切改革的核心和标准。以帝权为核心的行政、军事和财政税收等帝国体制和法规系统,很快便建立起来。其中,与以色列生死攸关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废除藩王制,一律建立行省总督制,行省总督直接由皇帝任免;二是废除包税制,将税收征收工作列为国家行政的重大职责,同时重列税目税率,在人口普查基础上征收人头税;三是军队直接由皇帝指挥,同时加强军队在殖民地的主导作用,凡出现暴乱的地区,可由军队接管当地的一切权力。应当说,屋大维的这些国策加强了奴隶制帝国的统治,对罗马帝国的巩固和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对其治下的殖民地人民,却让他们苦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也许是因为大希律王曾三次觐见屋大维且坚定效忠,还有恺撒对犹太人那道特别优惠的命令使之顾忌;也许是庞大帝国实在有太多重大政务需处理,对于小小的巴勒斯坦行省还未挂在心上,屋大维直到公元前4年在大希律死后才将巴勒斯坦改变为4个小行省,并继续让希律的后代担任这些地区的总督。然而,行政管理方式的变更、税制的改变和驻地罗马军队的干政,却使遭受双重压迫的犹太人感受到了更多重的打击和摧残。特别是从公元初年的人头税普查开始,巴勒斯坦大地便乌云压顶,遍地哀号。生存条件的恶化与精神世界的痛苦加剧,使犹太人对希律傀儡政权和罗马统治者的抱怨与仇恨愈加激烈,社会矛盾升级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以色列就像一个被点燃了引信的火药桶,处于随时可能爆炸的高危状态。

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马加比王朝后期从法利赛人分化而出的奋锐党人,开始了他们艰巨而激烈的武装反抗斗争。据说这些被称为宗教狂热分子的人,其实都是受罗马当局侵害的人的直系家属,他们身藏短刀,经常与残暴的罗马士兵和税收官搏杀,但每一次斗争都换来了罗马军队和傀儡政府更加残酷的打击与迫害。在这种反复而漫长的腥风血雨中,犹太人开始逐步走向绝望,整个社会陷入到最为深重的迷惘和凄楚之中。

不可避免地,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更虔诚地从犹太宗教中寻求慰藉与解脱,对仁慈的上帝的期盼更加热烈和急迫,特别是对能用超现实力量将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弥赛亚(即救世主)的呼唤和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犹太人相信,面对如此深重的灾难,只有全能上帝的介入才能改变世界和历史的进程。他们现在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其实是一定会被上帝毁灭的世界,上帝对犹太人的痛苦心知肚明,他一定会派遣他的使者——弥赛亚前来拯救以色列。而所有的战争、饥饿、穷困、恐怖和哀号,只是世界末日的征兆,是主持末日审判的弥赛亚即将降临的信号。伴随这些社会异象的一定是终极审判的号角声,当这个正义的号角声响起时,旧的世界将被毁灭,死人都将复活,他们都会被带到主持末日审判的弥赛亚面前受审,义人进入天堂,恶人打下地狱。进入天堂的好人们将会永享平安与福祐,被打入地狱的坏人们则永世被地狱烈火熬炼。总之,世界末日、终极审判和弥赛亚,成为这一时期犹太教的主题和中心,也成为以色列社会的最强音和犹太人的最大期盼。这些声音可以从后来被列为《伪经》的众多作品中体现出来,这些通过假托圣名、写法类似《但以理书》的以异象怪物等为主的想象力丰富的宗教性文学作品,据说当时著名的就有70多种,现在保存下来的也有50多种。毫无疑问,不论它们在犹太教中的地位如何,它们都是当时苦难的犹太人某些侧面的真实写照。

与期盼和迎接弥赛亚的宗教氛围相适应,这段时期的犹太人的宗教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意义最深远的变化首先来自法利赛人。耶路撒冷圣殿受到了罗马人和希律傀儡政权的践踏,不但筑起了罗马皇帝的祭坛,甚至还有妓女与罗马人公然在此行罪孽之事。在此期间,圣殿的实际作用已经降低,只是犹太人一年一度的朝圣活动的场所。而主要的宗教活动则转向了犹太教会堂和每个犹太人的家庭之中。本来就以追求“圣洁生活”著称的法利赛人,此时对“圣洁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作为上帝优选子民的国度,上帝并不会只在牺牲祭祀的圣殿降临。最重要的条件是“圣洁和虔诚”。在这种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前的非常时期,上帝以及他派来的弥赛亚,既有可能出现在圣殿,也有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犹太人的家中。因此,“圣洁的家庭”也能成为感受上帝荣光的神庙。所以,法利赛人号召大家以追求“圣洁的生活”去迎接弥赛亚的到来,他们制定并遵守一些特别的净化律法,坚持只在净化的状态中进食,将每个犹太人家的餐桌都净化为神庙中的祭坛;在每日生活最微小的细节中,去虔诚地体验上帝的存在。就这样,法利赛人搬走了原来阻隔在神与犹太人之间的各种中介,让犹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与上帝直接相连。犹太教的各级学校这时已经在以色列星罗棋布,成为法利赛人向大众普及推广这些观念的最好场所,在此期间,还涌现出了希勒尔这样伟大的导师。这个变化是巨大而深具理论价值的,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犹太教义和教规,而且对今后处于流浪状态中的犹太人坚持信仰与保持民族特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法利赛人显得更高洁的是艾赛尼人。这个特别的人群在此期间发展到鼎盛阶段。他们自发地组成一个个生活团体,财产充公,共同生活,制定了教规手册,施行洗礼;他们的隐居生活是安静而严格的,虽然住在荒无人迹之地,但他们仪式烦琐,律法严密,纪律良好,全部生活都充满了对神的专注和虔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个志趣高远的宗教团体,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精神修养的定力。他们就是以这种高尚而崇敬的姿态静静地迎候弥赛亚的到来。据说,这些组织严密的艾赛尼人团体,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巴勒斯坦各地的穷乡僻壤,直到公元66年的第一次犹太战争,才被转战于乡间的罗马军团彻底消灭。

当然,也有坚持艾赛尼人道德水准,但却更加积极热情的、以“施洗约翰”和“拿撒勒的耶稣”为代表的另类宗教团体(也有人认为施洗约翰可能早期曾是艾赛尼信徒)。他们主要以草根阶层的犹太人为主,以最贴近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迷惑为题,以解除大众的生理病痛和心理忧伤为目标,敢于破除犹太教的一些传统教义,用崭新的方式解说和宣传上帝与弥赛亚的理论,成为北部地区最受欢迎的教派之一。当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当时被称为“拿撒勒派”的并不起眼的另类宗教流派,会成为日后全世界最大的宗教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