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 : 西南联大教育精神赓续》简介
《薪火传承 : 西南联大教育精神赓续》这本书是由.郑华著创作的,《薪火传承 : 西南联大教育精神赓续》共有60章节
1
缘起
为什么我们总在怀念? 壬寅年秋,好像在某一瞬间,突然意识到自己年过半百。 这似乎是有点沉重的四个字。每天忙忙碌碌地过着,不经意就这样迎来自己的五十岁。 可能因为...
2
目录
目 录 缘起 为什么我们总在怀念? 壹 导言 第一章 引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20世纪90年代末的研究情况 (二)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 三、研究...
3
壹 导言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
4
第一章 引论
...
5
一、问题提出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争局势变化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
6
二、研究综述
有关联大的文史资料不胜枚举,这些资料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教育教学、师生们抗战期间的生活情况、学生的社团组织和民主斗争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完整且丰...
7
(一)20世纪90年代末的研究情况
1988年和1998年前后,为纪念联大建校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出现一批和西南联大有关的资料,由这两个年头上溯至1985年就出现了大量回忆性的文章,形成第一个研究...
8
(二)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西南联大研究逐渐深入和延展,近20年来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采用词频统计作为分析工具,以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为检索工具,分别以任意字段、题名、关键词、...
9
三、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笔者通过互联网和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检索并查阅了有关西南联大的资料,参考了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校友会和“一二·一”纪念馆内的...
10
四、研究内容
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笔者对西南联大取得成就的原因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认为抗战期间日军对中国高校蓄意的轰炸焚毁(例如1937年7月29日对南开的轰炸和1...
11
五、研究价值和意义
经世致用,古为今用是教育史研究的传统,透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揭示教育科学中最深层的内涵及其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扩展。只有对过去办学的成败得失具备清明的...
12
贰 绝徼移栽桢干质
...
13
第二章 简 史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
14
一、南渡辞京:痛难渡,辞宫阙
1937年夏,日军进入山海关,占领热河后又攻陷了长城各口,北平近郊几乎成了日军的练兵场。朱长文曾在《抗战时期的民心士气与知识分子》中回忆道:“我坐在北大红楼的课...
15
二、暂驻衡湘:驻衡湘,又离别
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给梅贻琦的一封公函中说:“奉部长密谕,指定张委员伯苓、梅委员贻琦、蒋委员梦麟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杨委员振声为...
16
三、西迁办学:更长征,经峣嵲
当时,长沙没有铁路可至昆明,原有的公路很简陋,难以通行,唯一的通道是经粤汉铁路到广州出香港,经海路到越南后,经滇越铁路至昆明。当时在长沙临时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就读...
17
四、绝徼弦歌:抵绝徼,继讲说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电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奉院令已奉国防最高会议通过”(清华大学档案);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到校并于7...
18
五、北归复校:神京复,还燕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十四年抗战迎来最后的胜利,一时间举国欢腾,流亡在外的联大师生更是欣喜异常,渴望重返平津。在日本外务省发出乞降照会(8月10日...
19
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
为缅怀八年支持之辛苦,纪念三校“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的珍贵历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大各校即将复员北返之际,校方决定树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以此石...
20
第三章 成 就
博我以文日就月将惠此南国 仰之弥高察时垂象譬如北辰 ——赠北京大学 万里采葑来载将时雨春风已为遐方开气运 九年移帐去种得天南桃李长留嘉荫咏清华 ——赠清华大学 ...
21
一、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是古今中外任何一所学校办学的首要任务,西南联大出色地完成了战时教育的使命,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新中国第一流人才的摇篮。 1....
22
二、教学科研
学术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战争时代的研究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展开的。由于大量的图书和实验设备在沦陷区,运出的部分仪器设备几经辗转,到达昆明的时候数量已经很有...
23
三、惠泽云南
西南联大驻昆八年,对云南省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滇处边陬,开化较晚,外则强邻逼处,内则地利未开,加以交通梗阻,学子艰于升进,识者咸以筹建大学为...
24
(一)边陲兴教:促进云南教育事业发展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境内山峰险峻,不便车马往来,河流湍急,不利舟楫水运,交通极其不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境内民族众多,语言互殊,生产落后,文化不...
25
(二)求是调研:进行云南地方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
早在1938年迁校的布告中,学校就鼓励学生在步行进程中“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步行队到昆明后得将沿途调查或采集所得做成旅行报告书,其成绩特佳者学校予...
26
(三)学以致用:积极服务云南地方社会
在滇期间,联大的专家学者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积极投身云南地方社会的建设,直接参与了云南农业和水利的建设工作。 1.参与农业建设 西南联大专家教授参与云南农业...
27
叁 动心忍性希前哲
...
28
第四章 溯 因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
29
一、历史积淀
笔者认为,西南联大的成就不仅仅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高等教育所处的特殊环境激励出的火花,因此,历史不会重演但联大并不因为特殊环境不再而失去意义。诚然,如果没有这场伟大...
30
(一)思想渊源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程,清末以来即有一批仁人志士将国家兴盛的希望寄托在教育的振兴上。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惊破了满朝文武中兴的美梦,资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