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联合,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争局势变化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它在昆明办学八年,是当时国内办学规模最大、教育质量堪称一流的学校。
西南联大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作出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对云南教育及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就人才培养而言,联大的不少毕业生成为新中国很多学科的奠基人,有的甚至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物理系的毕业生杨振宁和李政道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在教学科研方面,西南联大的教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与研究,不但编撰了很多优秀的教材和讲义,还写出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科研论文。此外,西南联大的到来不但促进了云南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还为建国以后的相关研究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可以说,西南联大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战争年代高等学校的教育使命,并因其成就显著而成为国内外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频频回顾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研究重点关注西南联大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包括对以下方面的思考和探寻。
第一,西南联大保持了原有三校的学风校风和优良传统,是哪些因素促成并有利于这种传承?在发扬这些传统并创造自己风格方面,哪些因素在其中起作用?西南联大除了遭遇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外,还有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与理念传承的学术背景,这二者对联大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战争激发了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昂扬的壮志,从而最终促成了联大办学的成功。诚然,战争造成了三校的偶然联合,但其成就是否也是由于战争这一历史条件促成的呢?联大完成战时教育使命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以往的研究都认为联大的成功得益于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那么,联大的教师队伍究竟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教师的思想与性情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人性魅力?联大的办学者们所秉持的是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如何在复杂的局势和恶劣的条件下实现其教育理想?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其个人学识素养对联大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又如何?
第三,西南联大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有什么样的启示?联大的管理者们是如何治校的?为什么三校能够联合多年而没有出现太大的分歧?联大的教师群体和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经验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