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很多年前在云南师大的校园里看到一间极其简陋的联大教室,当时的惊讶和感叹至今都还清晰。以后的几年里陆续接触到很多有关西南联大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当年联大教师的精神风貌。他们在哀鸿遍地的岁月里尚能奋发有为,赤诚报国,这种对国家民族和教育事业的赤忱使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仿佛受到一次次精神的净化与洗礼。

当年做西南联大的毕业论文,我在后记中写道“文章草成,因自己功力和造诣方面的局限,肤浅与遗漏之处难免,一些想法还比较稚嫩,文字也略嫌粗糙,但我希望自己尝试性的研究能做引玉之砖,相信借助前辈们的智慧、思考和探索,今天的人们必能在新的历史时代重新弘扬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让文明之光照耀我们在新世纪的出发”。20年后我问自己,廿年的时光中,你为教育做了什么?对西南联大念念不忘,是因为你在怀念什么?

小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今天,我可以说,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不曾虚度年华,无须悔恨;工作中有些事情确实消耗生命且不产生意义,确实有一些工作是“碌碌无为”,但自己似乎也不必羞耻,因为我确实把自己的精力和年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而作为“心”的事业,奉献于教育本身确实是致力于为人自身的解放而努力。

记得当年在北大读研的时候,每日匆匆忙忙,骑着车在校内飞奔,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看书学外语,虽然偶尔也会去未名湖边溜达,但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基本也称得上“目不窥园”。2016年参加陈向明老师组织的一个暑期学习班,在勺园宾馆住了一周,也是每天学习和交作业,期间没有出过校门一步。最后一天早上拉着行李箱去机场,缓缓走在校园里,看着阳光下跑步的或是背着书包匆匆赶往图书馆的学生,我突然觉得北大真的特别美,而读书的时候有学习任务有毕业压力,这种环境的“美”似乎没能进入心底成为“生命的美”,多少也是个小遗憾,就在那遗憾的当下,我突然意识到,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继而问自己,一定要成为钢铁吗?也许,这样的人生经历和这样的追问本身,就是生命真实的成长过程!

北京、长沙、昆明、蒙自、叙永,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曾在历史的时空中留下过实实在在的足迹。我曾到过他们的旧居,访过他们的遗迹,读过他们的日记,也曾拜访过联大的校友,研读过联大的书籍和研究论文,然而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最终并不是严格按照治史的方式来完成的,一方面固然是能力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刻意为之。我知道很多研究都是在专业领域内用专业的方法得出专业的结论,然后用专业的语言表达并供专业人员阅读、参考和引用,而我越来越不希望自己关于教育的文字只是专业领域内的“自娱”,我希望对文化对教育有兴趣的人都能看到西南联大的故事,甚至能透过文字去看到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这本书主要的框架和三分之一的文字是20年前完成的,此后经历了20年的教育管理实践,经历了自己所在学校的升格、合并,经历了自己所在学院的院系调整、人员去留,经历了高校的扩招和正在进行的研究生扩招,经历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评估认证,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种种世相百态和人心变化;这期间我阅读了很多联大师生的文字,看到他们当时留下的日记,也看到他们后来的生命历程和身世浮沉;同时,从自己的身边和网络上,我看过不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如何对待工作、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对待民众、对待社会、对待国家,这些都使我更能理解何谓教师人格,何谓职业操守,何谓修己安人,何谓明德新民,更能理解文化传统,精神命脉,更能理解“历史”和“国家”,理解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意义,也更能理解西南联大在教育史上的价值。

文中参考引用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论述,除已在各处分别注明外,在此表示谢意!当年选题时得到高教所喻岳青老师和魏秦歌、林小英等同学鼓励,收集资料时得到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校友会曾骥才老师,历史系老师,云南师大“一二·一”纪念馆李红英老师的热情帮助,文章初成时得到、郭齐家老师的审阅指教,初稿上交后得到陈洪捷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笔者的朋友王菊、陈瑶、谢珂、邹惠等给予支持和帮助,多年后重新开始探索和写作的时候,得到他们的真诚鼓励和同事龚萍、于佳、马米奇的热忱帮助!感谢温文儒雅的洪捷老师,在异国他乡亲自为我题写书名!

遥想当年,负笈千里,北上求学,得遇名师言传身教,诲莫大焉,学者风范,人格修养,一朝垂范,终身受益。回首这一生读书和工作的生涯,实可谓岁月静好。红塔山下读书早,玉溪河畔立志恒。木铎金声滋兰蕙,未名湖边修博雅。二十年白驹过隙,始知人生有此际遇,已是平生幸事。回首时唯有感恩,感恩师长,感恩友朋,感恩生命中的遇见,感恩命运的眷顾,感恩时光中一直努力,不忘初心的自己!

愿自己未来岁月能以史为鉴,不负所学,能见贤思齐,修身养性,能以所学利益他人,美好人生,收获生命的自在和圆满!

2023年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