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资保障

二、师资保障

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曾说过:“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重,这也是招致的一法。”

1931年12月,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了教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几年里,清华的发展和西南联大的教育实践充分印证了梅校长的这段话,联大取得的历史成就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西南联大是由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来,使战前中国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多数人才汇聚一堂,一时间人才荟萃,成为战争年代重要的“教授储备库”。联大先后聘任过778位教师,常年保持在350位左右。表4.1是联大一部分教师的有关情况。

表4.1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出生年代及教育背景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

上表虽然只选择了很少的一部分教师,但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西南联大的教师们在年龄结构和教育背景上都具有一些共同点,大多数人具有学贯中西的知识背景,在学术传统和人文涵养方面的特点,使得他们在特殊年代艰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教师的一些职业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