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精 神

第五章 精 神

《西潮》开篇,蒋梦麟在前言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是“炸弹像冰雹一样从天空掉下,在我们周围爆炸,处身在这样的一次世界大动乱中,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可怕的事情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

今天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头顶落下的灰尘。拨开这历史的尘烟,我们能看到的,是贯穿于时间中的精神力量。人类历史记述的虽然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现实必须扎根于历史的土壤才能在未来创造出新的业绩。我们回顾西南联大走过的岁月,是因为联大的教育实践对我们今天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低温物理学专家洪朝生是长沙临时大学电机系二年级的学生(清华学籍),在给张寄谦先生的信中,他曾经写道“目前对西南联大的成就有很高评价,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分析研究,把话说透些,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比如说,西南联大发展学术研究,培养人才之路也许是最值得分析的。解放后我们重用了西南联大培养出的一批科技人才,但却没有采纳其培养人才的经验。”洪先生在这封信里提到,当时办学条件艰苦但是生气勃勃,很可贵,在人民战争的艰巨背景中,可以说是“无愧于民族精神的伟大转折”。

一般说来,办学的过程中,学校的物质条件如校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以及与此相关的经费设备等很重要,教师的数量、结构、知识水平,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氛围等也很重要,甚至学生的生源地、录取分数等,都对教育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上述因素均可用数据、学历、研究成果的数量等加以表证,然而教育过程中确实有些东西,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却很难表达,比如“教育精神”。近年来高校的各种认证中,有不少指标要求能够举证,比如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必须要以数据来证明达成的程度,而类似“教育情怀”之类的目标,常常很难用量化的数据来表达和证明。

我们常说的“教育”,《说文解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联大学生用自己毕生的作为,证明学校达到了为战后的中国培养建设人才的目的。这个过程中,愿意“效”,愿意“继其志”就说明联大的“教育影响”已经真实地发生了。我们讨论教育影响的时候一般认为,教育影响包括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有教育的内容,也有这些内容的选择和传递方式。前者体现为教材或教科书等,后者则体现为教育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这其中必然也包括教师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呈现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很难表述,但确实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特质。

西南联大联合办学八年,合而不乱,久而不散,而且成就斐然,既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后来的大学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在前面已经对联大成功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本章主要从教育主体的角度,从高校教师和校长的层面出发,试图阐述西南联大的教育主体所蕴含的教育精神,以期更好地观照当下的高等教育实际,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