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溯 因
2025年11月13日
第四章 溯 因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荡中,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被迫终止教学和招生,甚至评选诺贝尔奖的活动也一度中断了好几年。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灾难空前的年代里,一直被世人视为科研与高等教育都非常落后的旧中国,却在遍地狼烟的困境中延续了高等教育之国脉,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高等学府巍然存在并在敌机轰鸣之下坚持弦诵之声。几十年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易社强(John Israel)多次对大陆和中国台湾进行调查访问并在多年的研究之后写出了专著《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他认为: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美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1987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校长尼柯尔(L.W.Nichol)在祝贺联大五十周年的信中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求与推崇。
这些评价充分表明西南联大是以其办学业绩卓著而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长期以来,教育界和历史学界都对西南联合大学合作办学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析西南联大取得历史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