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结
本书在概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努力将联大取得成就的原因详为阐述,意图揭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制度虽源于西方,但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承载了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西南联大的成功没有离开这种历史积淀。今天,在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思想时,在汲取其中科学与民主思想精华的同时,还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财富,提升民族自信。唯其如此,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二,西南联大的教师队伍既有学贯中西的知识背景,又有敬业爱国的职业素养,后者对教学过程虽不直接产生作用,却是教师们将其才智发挥至极致的不竭动力,从而最终促成了联大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可见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学历学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尤其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涵养。
第三,联大的办学者倡导民主与自由的观念并努力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营造出了一个使师生的学术及个性都可以自由伸展的良好环境。这种民主的管理作风不但保证了教学与科研中的学术自由,而且促成了来自不同三校的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这是联大在管理方面的成就之一,也是值得今天的高校管理者认真借鉴的经验之一。
第四,联大实施通才教育,强调通重于专,注重学生“整个之人格”的塑造,以使之将来能担负“新民”之责任,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爱国热情的专家学者。今天,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探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及学生人格塑造等一系列问题时,均可借鉴。
第五,就办学条件的恶劣与物质生活的困苦而言,今天的高等学校无论办学经费、办学条件,还是师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均远远强于西南联大。尽管艰苦的岁月已经远去,但联大师生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与高尚的爱国情操对于现在的我们仍然具有意义,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不但要重温并保存这样的精神,还要将其发扬光大。
本书认为西南联大真正可贵的是其教育实践中实现的精神传承,而文化精神的传承是靠“人”来实现的,教师是教育精神的承载者和传递者。第五章选择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两个维度呈现教育影响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以此表达文化传承依靠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而贯穿其中的教育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
第六章则选择了从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教师到现在的00后新教师为对象,用描述或自陈的方式,展现了几代教师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生活,试图以真实的教育生活来展现看不见的教育精神如何实现薪火传承。
整体的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使用精准的学术语言,也未遵循严密的学术逻辑,这种表达方式甚至有些笨拙,之所以采用这种类似教育叙事性质的文字陈述,是因为我试图以此赋予研究更多的人文内涵,在讲究数据分析的整齐划一里,努力去看到人类生动的个体经验,看到联大人的思想、性情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性的光辉。就算生活在尊崇甚至近乎迷信科学的时代,我相信每个人内在的情感和心灵,知识精英们的品质和独立精神,他们对国家的情怀,对教育的信念,对文化的尊崇,在绝境中赓续文明的努力,很难用科学用数据来表述。很多时候,人们或许更容易相信遵循学术理性严密推导出的结论,却未必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未必在现实教育情境中产生类似的行为选择,在精神层面能够对人产生真正激励的,是教育现实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教师,真实的生活,正是在研究西南联大的过程中,我更加坚信这样的教育理念:唯有光能照亮世界,唯有生命能影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