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薪火传承续弦诵

肆 薪火传承续弦诵

2022年深秋的一天,无意中发现教学楼的宣传栏里,西南联大的校歌旁边还有一首歌,凑近了看,是玉溪中学的校歌。我的天,母校居然有这样一首古老的校歌,居然是罗庸先生写的词,居然也是张清常先生谱的曲。

“杯湖之水澄而深,灵照禅光耀古今。数滇中风流文采,吾乡人物重南金。先忧后乐希前哲,温故知新惜寸阴。数今朝,滋兰九畹春风暖;待看取,桢干千章夏木森。”

这首歌是应当时玉溪中学的校长郑永福先生请求而作,写了玉溪的湖光山色,人杰地灵,然后勉励青年学子努力学习,将来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夕阳的余晖返照在墙上,备考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在旁边小声地复习背书,我有点震惊又有点迷离地站在这两张图片前。湖水澄深,灵照禅光,写了玉溪的两个地名,杯湖和灵照。读着“先忧后乐希前哲,温故知新惜寸阴。滋兰九畹春风暖,桢干千章夏木森”,看着旁边复习的学生,我的眼睛慢慢湿润了……

80多年过去了,桢干千章夏木森,你们看到了吗?

回家查了一下联大校友录,郑永福先生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1943级的学生,1945年~1947年在玉溪一中任校长,想来是那个时候请自己的老师写下了这首校歌。

1945年的玉溪中学应该位于父亲记忆中的大士庵。我上学的时候,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总问:“你是在大士庵读书吗?”

理一下这条线索,玉溪中学1925年建校,20年后郑永福先生掌校,请罗庸先生写下校歌;又过了40年,我来到这所学校念中学,水晶宫畔读了6年的书;15年后我在北大做了一篇西南联大的论文,因为极其喜欢联大的校歌《满江红》,以其中的一句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再后来,差不多又过了20年,在这样一个日暮时分,在一栋装满现代教学设备的,号称互联网+教师教育实验中心的大楼里,无意中发现了罗庸先生为自己的母校所写的这首校歌,这中间隔着近80年的光阴……

夕阳的光辉斜斜地照在展板上,我站在那里看着这歌词,脑子里冒出:人生一世,你把自己打造成为“桢干”了吗?80多年前,他们冒着敌机的轰炸,辗转西南,“绝徼移栽桢干质”,和平年代长大的你,从事教育工作的这20多年里,为自己的故土培养“桢干千章”了吗?

原来我与西南联大的渊源,并不是始于2000年的那篇论文。

在网上未找到郑永福先生更多的资料,但是在西南联大的校友录上查到他的年级和后来的住址。从那地址看,有可能后来是在云师大任教,十之八九就是教育系吧。如果他是玉溪人,很有可能与我同为乡梓,毕竟“永”字也是我从小就熟知的族里男性的辈分排行用字。

历史的时光之中,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80多年后,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引领我追寻西南联大的精神。刚开始追寻的时候,我满脑子只有教育教学的概念,自十年前开始学习神经语言程序学,重新学习和体验了完形心理学和系统排列等,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看待“孝道”和“师道”,对文化传承中的“道”也有了新的理解,突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赓续”这个词的含义。查了一下,出自《敦煌曲校录·皇帝感·新集》:“始皇无道焚书尽,赖得仙人壁里藏。拾得故文多损坏,孔生赓续巧相当。”(《汉典》)

“弦诵”一词,语出《礼记·文王世子》的“春诵,夏弦”,通常指歌声与读书声。古代学校里读诗,或者用琴瑟等弦乐器配合唱出来,或者只是口诵而不用乐器,所以后世用“弦诵”代称学校的教学。《晋书·儒林传序》有“东序西胶未闻於弦诵”,宋代苏轼也曾留下“弦诵尝叨孟母邻”的句子,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我印象中自己小时候读书,有些同学就能把课文用一种类似唱歌的调子唱出来,每天早上读得很欢乐的样子。西南联大50周年的系列纪念文集,定名为《笳吹弦诵情弥切》《笳吹弦诵在春城》,还有《离乱弦歌亿旧游》等文集。这些用词本身,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赓续”,可叹我们现在连这些美好文字所蕴涵的深意都缺乏应有的认知和了解。

这世界果然是一个巨大的共同体,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的时空里草蛇灰线地铺展着,很多影响的发生,在我们无法想象的时空中延续开来。教育是古圣先贤某种社会理想的代际传承,原来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一个民族文化的赓续和传承一直在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