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导言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罗庸
一曲激昂悲壮的《满江红》,“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诵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描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前后八年的历史。
八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那是多么不寻常的八年啊!那八年,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代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民族解放战争;那八年,无数的中华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壮丽的诗篇;那八年,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学者、教授、师生员工与全国同胞一起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赓续文化,致力于培养民族的精英。
在这炮火纷飞的八年里,濒临战争前沿的平、津、宁、沪、杭及冀、鲁、晋、湘、鄂等省市的高等院校纷纷移迁后方继续办学,以图保存我民族教育之国脉。这期间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也不少,它们带着各自的特点和校风,带着文化的种子,漂泊天地间,促进了迁移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这其中,西南联大是当时国内办学规模最大,教育质量堪称一流的学校,它在昆明办学八年(1938.5~1946.5),为当时及现在的中国,也为世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在她先后培养的8000多名学生中,有的成为新中国不少学科的奠基人,有的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卓有成效地完成了高等学校的教育使命,写下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极其悲壮而高亢的一页篇章,成为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光阴流逝,中华大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历史的尘埃并没有荡涤西南联大的光彩,她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海内外回荡。在她的实体已经消失了80多年后的今天,这所前后只存在了八年的学校,依然被人们不断地提起并且充满敬意地怀想着。当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现在多已作古,那些为赴国难而牺牲在战场上的热血青年,墓木已拱。但是历史没有忘记西南联大的巨大贡献,没有忘记她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的弦歌不辍。
为什么在抗日战争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在敌机频繁轰炸的废墟上,在炮火硝烟弥漫的历史时空之中竟然能生长出这样一朵光彩耀目的奇葩?人们在思考,在探索。十多年来,西南联大的成就成为国内外一些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频频回顾的重要课题。在教育领域,许多教育工作者从办学作风、教育教学、学生运动、民主精神、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循着历史的轨迹,拂去岁月的风尘,让我们因循联大的历史和故事,试着还原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这段不可磨灭的时光,在探索西南联大何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同时,从联大的教育教学中汲取思想的精华并阐析她对于当下高等教育的启示,揭示这短暂而光辉的史迹所蕴涵的深刻现实意义,从而在更深远的层次上来理解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