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早在本世纪初,笔者通过互联网和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检索并查阅了有关西南联大的资料,参考了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校友会和“一二·一”纪念馆内的有关文献,特别是认真阅读了1998年出版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共六卷,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史料;在这一过程中就研究方法、资料的甄别与使用等问题及时请教了导师及有关专家学者,如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寄谦教授,高教所曲世培教授、喻岳青教授,清华大学研究梅贻琦教育思想的黄延复教授;拜访了当年在联大学习生活过的学生,如联大教育系毕业生钱惠濂老师;瞻仰了联大的一些历史陈迹,如当年联大学生上课教室教师们编写教材的手稿,用作书箱和书桌的木盒子,教师们居住过的西仓坡,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及“一二·一”运动烈士陵园,还有联大复员北上时所立的纪念碑等。为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还尽可能地搜集了观点不同及有争议的一些史料。

整个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主要是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日记、回忆录、档案,也包括其他载体的资料如视频,纪念馆或遗迹展示的实物等。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针对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可供研究的资料大多都散见于各种文史资料中,需要对它们进行发掘和分析,这是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较多地运用文献法的主要原因。同时,西南联大毕竟是一所存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校,其实体早已不复存在。像许多研究历史的人一样,笔者未曾亲身经历联大所处的时代,也不可能直接观察联大师生们的生活,利用文献研究则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联大的师生们所写的文章与日记,所发表的言论能较为自然而真实地流露他们的所思所想;而置身于纪念馆、遗迹和实物中间,则可以帮助自己尽可能与当时的人物处在同一环境,在邈远的时光中尽可能去感受他们当时的生活,去触摸他们内在的思想和理念。因此,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索和分析这些资料有利于我们尽可能真切地体会当时联大师生生活的全貌。可以说,研究方法的选择和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研究的问题本身所决定的。

在研读关于联大的回忆性资料时,笔者注意到不少人出于对联大的热爱,回忆时不可避免地“美化”了那段生活;此外,对同样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人在不同时期记述的内容都会有出入;因个人立场的不同,面对同一事件时发表的见解也不同,例如旅行团徒步赴滇的影响,刘文典教授被联大解聘一事,联大学生“泡茶馆”的现象等。因此,在资料使用的问题上,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笔者非常注重文献的权威性,尽可能地引用档案资料,对于当事人回忆性的文字资料,即使是当时日记所载,也尽可能地考虑其人在当时情境中的地位、立场和心境;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则尽量选择写作时间距联大较近的材料,同时注意材料间的相互对比和佐证。文中所用史料,均是在广泛搜集、分类整理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的,无一凭空杜撰。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了已有的研究成果,细心钻研并明确了一些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同时注意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继承与积累的过程,经深入地思考提炼出自己的主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