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亦师亦友

60后:亦师亦友

身边的60后老师很多,参加工作时,我的同事几乎都是60后。用他们的话说,好多年没进新教师,我是个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原因,我的职业生涯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开始的。周围的同事,既是带我踏入职业领域的师长,也是工作中朝夕相处的朋友。

学校地处滇中,我入职时因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错,整个学校的老师们基本处在安居乐业的状态。我印象中那时候工作压力并不大,每周固定的教学任务,基本就是六节课左右,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看书,也有足够的时间到学生宿舍聊天。

我的60后同事多数来自云南师范大学,也有专科时代就留下任教的,还有少数来自云南大学。我所在的教研室,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云南师大教育系的。在我之前,教育系同一个班里有五六个人同时分到这个学校,学缘关系非常近。他们大部分后来走的都是行政的路,或者说都承担了这所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的管科研,有的管后勤,有的后来去了图书馆,有的负责学校行政办公室的工作。

我与这些同专业领域的老师多多少少都共过事,其中与李老师共事28年,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刚毅坚卓”,当然,有些时候我觉得她的“刚毅”缺了些柔和,“坚卓”也有点近乎固执。

李老师也是云师大教育系的学生,她总强调说自己差不多是第一届学生,当时课程体系并不是很完备。我记得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有教育系的,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60年代出生的李老师会成了教育系的第一届学生。

我认识李老师的时候,我们一起在社科部,负责学校的教育类公共课教学。当时她是法律自考班的班主任,现在自考班那拨学生有的已经是业界著名律师,和李老师保持极好的关系,这也可以看出她和学生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她带过很多届学生,因为爱之深切,总是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用尽心力,要求也非常严格。有一次她讲教师语言艺术,为了纠正学生的语音,她规定凡是写错了都要扣分,我忘了一个字是扣0.5还是0.2,这个标准,她也写到题面了。只是我以为扣完为止,这道大题的最后分数是0分即可。没想到李老师居然一直扣到负分,我们对此都有异议。李老师理直气壮说,这样学生印象才深,要让他们牢牢记住,才会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毕竟,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试卷上红红的负分实在是惊得我不知道说啥才好。

对李老师的记忆是,她总在工作!

她对学生,说是苦口婆心,毫不为过。开学的专业教育,日常的上课,甚至论文答辩的过程,她总能竭尽全力地把她认为对的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这种态度,迁移到了她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上,比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李老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学生就业要有帮助,至少,要达到她所认为的“好”。有时候,我们对此确实有些不以为然,有时候也会争辩,后来慢慢放弃了争辩和讨论,可能这也是不同代际间人和人观念的不同吧。

李老师一直努力地工作着,在我们都开始羡慕他们可以“退休”并且开始“渴望”自己快点退休的时候,李老师退休后继续工作了好几年。这期间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既有学生的专业教育、实习动员、面试辅导、教学指导,也有学院党委这边的工作。甚至在我们评估认证缺人的时候,她还承担了专业负责人和系主任的工作,在认证过程中殚精竭虑地带着大家准备各种材料。

我看见过她给住院的学生送去煨好的鸡汤,看见过她前一分钟吞下慢性病的药丸,后一分钟就开始苦口婆心地与学生谈话,看见她半夜三更还在办公室做材料,或者还在实训室认真地指导学生,看见她到大老远到实习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在惊诧她何以精力如此充沛的同时,对她的“敬业”默默地甘拜下风。

她是真的喜欢当老师!

我希望她健康,希望她不要那么累,但我也希望她不要退休,一直在我旁边的办公室里,因为我从她那里体会到了不造作,不虚伪,不媚上,不欺下,不算计,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不用伪饰,不用担心,体会到与真实的人在一起时那种安然,与善良人相处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