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述类
1.舒新城.民国丛书第四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2.古梅.民国丛书第四编·现代中国及其教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王文俊,杨珣,郑致光,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8.西南联大校友会.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9.许倬云,丘宏达.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M].台北:联合报社,1986.
10.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2.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3.茅蔚然.中国近现代各派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4.北京大学校友会联络处.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15.云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云南师范大学大事记(1938-1949)[G].1988.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1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
19.吴家莹.中华民国教育政策发展史(国民政府时期1925-1940)[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20.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陈恢钦.周京,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21.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2.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3.董宝良、陈桂生.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4.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25.黄延复.梅贻琦先生纪念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2版。
26.曲士培.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7.杨立德.西南联大教育史[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28.罗常培.苍洱之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29.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0.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1.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2.马勇.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3.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4.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7.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8.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六)[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0.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教育 [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1.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42.鲁静,史睿.清华旧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3.汤一介.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4.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45.云南西南联大校友会.难忘联大岁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文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6.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7.蒲江清.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9,第2版.
48.谢泳.大学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9.张寄谦.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纪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0.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1.梅贻琦.梅贻琦日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53.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4.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55.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战火的洗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6.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军,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7.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8.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困顿——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9.蒋梦麟.西潮[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60.迟玉华,朱曦,王顺英.西南联大研究论文索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61.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2版.
62.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63.岳南.南渡北归·南渡[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64.罗威尔.西南联大的遗产[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二、论文类
1.孙愚.蒙自杂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3):50-53.
2.贺联奎.严师的教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5):68-70.
3.谢本书.抗日战争时期龙云对昆明民主运动的支持与保护[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6(1):65-67.
4.赵捷民.忆西南联大的几位文史教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1):96-99.
5.李凌.联大八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2):78-85.
6.林家治.吴有训在西南联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3):103-105.
7.彭允中.朱自清先生琐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4):96-98.
8.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88年校庆纪念专辑.
9.赵虹辉.西南联合大学的图书管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4):70-73.
10.周发勤等.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贡献[J].科学研究,1990(2):95-98.
11.杨立德.从校训看西南联大的个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4):25-31.
12.熊朝隽.西南联大的办学作风及学生风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5):101-107.
13.谢本书.西南联大的民主精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5):85-90.
14.袁国友.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理论、实践及当代意义[J].云南高教研究,1992(1):13-16.
15.谢本书.西南联大的科学精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2):87-91.
16.杨立德.西南联合大学对抗战建国的贡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32-37.
17.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J].近代史研究,1995(6):167-178.
18.王晓惠.论西南联大联合办学的基础与特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37-40.
19.朱鸿运.论西南联大对云南教育文化的影响[J].楚雄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4-78.
20.洪德铭.西南联大精神和办学特色(上)[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7(1):10-16.
21.洪德铭.西南联大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7(2):9-16.
22.谢咏.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东方艺术(郑州),1997(4):19-21.
23.刘剑虹.试论蔡元培和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36-44.
24.侯德础,张勤.高校内迁与战时西南科技文化事业[J].抗日战争研究,1998(2):105-121.
25.蔡惠芝.西南联大教育行政管理的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67-70.
26.杨立德.西南联大是联合办学的典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105-107.
27.刘剑虹.梅贻琦的大学学科建设思想初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52-56.
28.韩延明.蔡元培、梅贻琦之大学理念探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1(3):90-93.
29.瀚青,王国新:梅贻琦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90-95.
30.赵雄辉.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历史述评[J].船山学刊,2003(1):46-49.
31.李健.西南联大三校合作成功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72-73.
32.罗霞.现代留美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的转型[J].宜宾学院学报 2003(4):76-79.
33.杨绍军.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云南社会科学,2003(5):92-95.
34.刘晓林.动荡与困厄中的精神守望——西南联大知识分子文化性格论[J].延安大学学报,2004(3):52-57.
35.马凤岐.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J].高教探索,2004(4):14-16.
36.孙希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发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6):75-80.
37.杨绍军.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J].云南社会科学 2004(6):130-133.
38.张洁.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8):66-69.
39.庄磊,王林.西南联合大学人事管理制度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5(5):56-60.
40.阎秋凤.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108-109.
41.袁祖望.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3):95-99.
42.杜静,吕振合.蔡元培、梅贻琦大学教育理念与我国的高等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09-211.
43.吴继霞、薛飞:梅贻琦人格特征的历史心理学分析[J].学术交流,2008(11):224-228.
44.张雪蓉.试论科举制的废止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命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8-21.
45.胡莉芳.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8(3):19-22.
46.伊继东,冯用军.中国西南联大研究三十年(1978 —2008)——一种词频计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9(4):96-101.
47.武才娃.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的当今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9-13.
48.邵春艳.略论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启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27):26-27.
49.文胜利.近三十年来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10(5):72-74.
50.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252-257.
51.杨立德.西南联大校训的文化内涵[J].抗战文化研究,2011(1):63-72.
52.高建国,宋才琼,张俊峰.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58-62.
53.骆四铭,柴世思.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力度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54-58.
54.姜朝晖.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视野下的教育独立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49-154.
55.许式丹.西南联大图书馆的创建与管理探源[J].兰台世界,2011(11):73-74.
56.聂伟进.西南联大教师管理理念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12):54-56.
57.刘长宽.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探源[J].河北科技图苑,2013(1):10-12.
58.瀚青,赵剑宇.西南联大办学方式对高校合并办学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54-58.
59.陈晓洁,李伯川.西南联大的独立性精神——民国时期西南联大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119-122.
60.高建国,晏祥辉,李杰.西南联大“三常委”办学理念差异与契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32-141.
61.高建国,晏祥辉.通识教育:西南联大“三常委”办学理念的认同[J].学术探索,2014(2):142-147.
62.梁建.龚自知与西南联大[J].教育评论,2014(3):147-149.
63.陆韧,杨海挺,石敏.西南联大研究的史料与视野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6-143.
64.李鹂.汤苗苗,西南联大的教育管理创新及启示[J].文教资料,2015(10):90-91.
65.沈玉梅.文化认同是大学文化构建的根基和灵魂——以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5):119-122.
66.龚克.刚毅坚卓系国运 兴学强国育人杰[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18-19.
67.梁建.西南联大参与云南地方调查与建设述略[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8-82.
68.项怡,王国平.梅贻琦教育思想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发和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4):60-62.
69.陆道坤,蒋叶红.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设——基于西南联大的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6(05):94-100.
70.布小继.抗战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精神论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6(3):67-71.
71.徐绍华.西南联大的教育管理经验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65-69.
72.袁尔纯,王建军.民国时期高校教师生活的历史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01-108.
73.施要威.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的文化性格与联大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17(3):78-88.
74.陈新华.近代留学生群体与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6):113-117.
75.付洪,舒高磊.中国全面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及其教育史意义[J].教育评论,2017(6):155-160.
76.赵保全,罗承选.抗战时期大学共同体精神培育凝练之道——基于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的比较[J].重庆高教研究,2018(7):49-56.
77.朱俊.西南联大促进云南中等学校师资进修的历史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1):144-150.
78.于文博,陈长瑶,孙文杰,等.西南联大大学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前沿,2019(8),1411-1416.
79.冯尔康.西南联大教授的日常生活——以郑天挺教授为例并以他的《西南联大日记》为资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21.
80.杨燕江,黄海涛.西南联大的科教融合与杰出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20(1):77-81.
81.湛中乐,康骁.威权体制下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以西南联大为中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70-178.
82.张睦楚.试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师范生暑期教育服务及其开展——以“生活教育团”为中心之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20(1):115-121.
83.布小继.新文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由沈从文西南联大课程教学说起[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3):223-233.
84.邱斯纯,涂怀京.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3):146-157.
85.白莉.空间生产视域下的西南联大教育空间审思[J].现代教育科学,2020(3):151-156.
86.饶卫.西南联大精神传承的当代指向及其地方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讲话精神学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70-77.
87.封海清,丁红卫.西南联大对抗战时期国民精神的引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78-86.
88.林静雅.西南联大青年教师的文化性格极其形塑环境[J].教育教学论坛,2021(42):1-4.
89.袁国友.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以西南联大校友回忆资料为依据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1).87-95.
90.史晓宇.西南联大组织特色探析[J].云南档案,2021(1):36-38.
91.张婷婷,杨绍军.西南联大教育遗产保护与体系构建[J].学术探索,2021(12):112-121.
92.宋德发,王玲霞.“这有点像古代的书院”——西南联合大学师生课外交往的方式、动因与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21(4):40-46.
93.史晓宇.西南联大规章制度体系:溯源、结构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42-48.
94.于正阳.西南联大梅贻琦治校理念及实践研究:一个关系协调的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2021(6).52-59.
95.刘京京,付延.西南联大内部治理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行动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6):47-52.
96.程西慧,李晓华,朱静然.西南联大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及启示[J].高教论坛,2022(12):76-79.
97.王喜旺.“从游”教育的生成机制:以西南联大为个案的阐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9):8-13.
98.宋文龙,莫晓辉.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本科教育及当代启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2):87-93.
99.夏彪,李松梅.基于讲义视角的西南联大教育精神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2(3):96-102.
100.程方平.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大学精神完美的定格——兼谈大学的非典型特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2(5):21-31.
101.熊贤君.被高估了的西南联合大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2(5):13-20.
102.王德强,保跃平.论西南联大红色资源的当代转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96-105.
103.任祥.大学联合办学的内生机制及其运行维度分析——基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样本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06-117.
104.施要威.论西南联大教师群体的精英意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59-65.
105.王喜旺.梅贻琦的“从游”教育思想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