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的研究情况

(一)20世纪90年代末的研究情况

1988年和1998年前后,为纪念联大建校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出现一批和西南联大有关的资料,由这两个年头上溯至1985年就出现了大量回忆性的文章,形成第一个研究阶段。这些文章后来多收集在西南联大周年纪念文集《笳吹弦诵在春城》(西南联大校友会编,1986年),《笳吹弦诵情弥切》(北京大学校友会联络处编,1988年),《难忘联大岁月》(云南西南联大校友会编,1998年),这三本书共收集了2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联大教师叶公超、闻一多、陈省身、费孝通等人在当时写下的文字和联大学生刘兆吉、杨振宁、汪曾祺等人的回忆。此外,还有许多史料散见于联大师生们写下的大量回忆性文字中,一些文学作品和自传如《离乱弦歌忆旧游》(赵瑞蕻,2000年),《蒲桥集》(汪曾祺,1991年)等,文中的很多内容也涉及西南联大。90年代以后,对西南联大的研究逐渐增多,代表性著作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1996年),《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纪实》(张寄谦,1999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编,1998年)一共六卷,收集了联大的会议记录,教学科研、教职员与学生的情况,学校的经费、校舍、设备等方面的资料,内容非常详实,是笔者参考的主要文献。

从教育的角度对西南联大进行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对联大师范学院院系史及相关内容的研究。这部分研究的重点在于联大师范学院(即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以及师范学院的一些基本情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增设和独立》(云师大校史组,1988年),《西南联大师院加强与中学的联系》(杨立德,1994年)等。

二是对联大教学与管理的研究。如杨立德所著的《西南联大教育史》(1995年),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地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等情况;又如蔡惠芝研究了西南联大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认为联大的管理机构精简,管理队伍的素质较高,规章制度严格,同时还建立了激励机制,见《西南联大教育行政管理的启示》(1998年)、《西南联大的民主管理初探》(1999年)。

三是对联大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的研究。这部分研究认为西南联大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既是西南联大继承新文化运动革命精神的反映,也是西南联大取得突出成绩的基本因素”(谢本书,1991年);有的研究将联大办学的特色从教学、学术、科研、管理、生活、政治方面进行了概括(王晓惠,1996年),此外还有《西南联大传统及历史地位》(吴宝璋,1988年)、《西南联大的办学作风及学生风貌》(熊朝隽,1990年)、《西南联大精神和办学特色》(洪德铭,1997年)等文章,涉及的内容也基本是联大传统和办学特色。

四是对联大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对西南联大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化方面,有的人从“大学校园文化”的角度切入,研究了“联大文学的总体状况”(姚丹,2000年);有的人研究的是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后来的命运,例如谢泳从自由知识分子的角度切入,研究了联大教师对学术和政治的态度,反映在《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1998年),《教授当年》(1998年)等著作之中;有的人则将西南联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师如闻一多、陈铨、雷海宗、贺麟、冯友兰等人,分析他们的自我定位和民主诉求,“从他们身上来透视西南联大在中国20世纪文化、教育、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其文化思想的价值”(赵新林、张国龙,2000年)。除此之外,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还较多地集中在民主运动方面,这些研究主要围绕1942年的“倒孔运动”,1945年的“一二·一”运动和闻一多先生展开,出版了《一二·一运动》(中共云南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云南师范大学委员会编,1988年)等书,而云南师大的学报早在1985年就出现了研究闻一多先生的专栏和许多回忆闻先生的文章(孙昌颐等,1985年)。

通过以上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对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阶段,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联大学生民主运动的追述。即使是设于西南联大旧址的纪念馆,在笔者走访时,当时收藏的大多只是有关学生运动的资料。可以说很多研究是以一种回忆录的方式怀念联大的学术传统和民主革命传统,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观念、治校措施及管理作风等方面所做的探索还不够,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比较零散而缺乏系统性,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还没有涉及。而对西南联大取得历史成就的原因更是缺乏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很多研究者均只是在研究其他方面问题时简单地提及联大取得成就的原因。例如有的人在回忆联大时提及联大的成功在于“发扬三校风格不同的优良校风,全心全意地联合办学”,“形成了强大的师资”(杨春茂,1998年)等。鉴于此,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对西南联大取得历史成就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而全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