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积极服务云南地方社会
在滇期间,联大的专家学者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积极投身云南地方社会的建设,直接参与了云南农业和水利的建设工作。
1.参与农业建设
西南联大专家教授参与云南农业的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了云南的农业昆虫特别是农作物害虫。1938年完成呈贡等16个县,180多个村落的调查,涉及甘蔗、木棉、稻作、柑桔、玉米、茶等在内的农作物害虫480多种,建立了婆兮工作站研究害虫的防治;专门研究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疟疾,自制桉树油试杀传播疟疾的蚊虫;对有害昆虫和寄生益虫进行了研究,对白蜡、紫胶的构成及性质进行了研究,试制相关产品如彩色蜡笔、油印蜡纸、蜂蜡和擦鞋膏等,甚至在对白粉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瓢虫阻止了昆明地区苹果树白粉病的夏季传播。
二是对农业植物病害的研究。1941年,统计出普通作物病害51种,果树的病害42种,蔬菜的病害65种,特用作物的病害56种,花卉的病害16种及病原菌200种,在调查了解病害的基础上,对病害的防治开展了相应的试验工作,比如小麦、大麦的抗病育种试验以及蚕豆、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等。
三是是对云南地方农业植物的生理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应用研究,特别是蓖麻油、油桐等植物油的应用研究和植物生长素的机理,以及多套型植物的研究。可以说,联大教师在育种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对云南的农业生产是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当时把云南所产的蓖麻子油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做机器、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笔者读小学时也参加过多次采摘蓖麻子上交的活动,当时我们积极参与的动力就来自于老师说它的油可以用在飞机上。
2.进行水利建设
迁至昆明后不久,联大工学院即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合作组成了云南水利发电勘测队,1938年12月勘测队即完成了对昆明附近河流的草测。1946年7月,勘测队共勘测了云南省五大水系(金沙江、南盘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的河流和湖泊32处,制成大小图表150张,初步估计云南河湖水力蕴藏量为77万千瓦。
除了勘测工作外,联大的部分教师还参加了云南一些地方水电站的实际建设。工学院院长施嘉炀教授首先参加了腾冲大盈江叠水河电站的建设。作为电站的主任工程师,施嘉炀教授全权负责腾冲水力发电厂的兴建事宜,拟定了组织大纲、工程预算及施工程序。可惜在1942年春天,腾冲为日军占领,工程即告停顿,后因各种原因,电站最终未能复工,叠水河水电站也未能修建完成。施嘉炀先生还参与了大理万花溪水电站和天生桥水电站的建设,在电站建设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采用楸木方条拼接制成压力水管导水发电,这是中国小水电史的首创。万花溪水电站和天生桥水电站分别于1945年12月和1946年2月竣工,顾问工程师都是施嘉炀教授。
3.直接服务社会
为改善学校上下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梅贻琦设想“用生产合作的方式,来补助职教同人的生计,使目下艰苦备尝,贫病交加的程度,多少可以减少几分”。为此,联大开办了“清华服务社”,希望“一面可以调剂本校及联大同人生活,一面可以帮忙社会生产”。
根据《清华服务社简章》规定,服务社以“增加战时后方生产并于技术方面为社会服务”为宗旨,“业务范围为实业生产与各种技术上设计、实验及咨询等”,服务社的业务与当时学校学科设置密切相关,依托学校当时的硬件设施,服务社开展的业务包括机械工厂、机制木材厂、农场、碾米厂、建筑材料改进社、测量制图、电机修配、烧碱制造、牙水制造、设计、咨询及测验等事业。到1944年初,服务社已发展为包括土木工程部、机械工程部、电机工程部、应用化学部、无线电工程部、矿冶工程部、理化部、农艺部等8个分部,下设33个组。其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业务是制备氢气供空军的探空气球使用,充分发挥了高校的知识优势。此外服务社还有很多具备“校办企业”性质的部门,直接服务地方社会。土木工程部和机械工程部所属的锯木厂和机制木材厂曾为驻昆美军加工建筑用木材,应用化学部下属化妆品制造厂生产的牙水、发油于市面流行,农艺部下属碾米厂利用碾米的糠麸养猪,同时增设酿造组,制造味精酱油及普通酱油,促进了后方农产品的发展等。
驻滇八年,西南联大针对云南所做的调查研究和建设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大致范围见表3.5。
表3.5 西南联大结合云南社会所做研究及主要成果

续表

主要资料来源:1.孙希磊著《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发展》,载《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75~80页。2.张思敬、孙敦恒等主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此外,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云南开展了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他们积极宣传抗战局势,举办平民夜校,热心开展国民教育,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边胞服务站”,进行医疗、卫生、农村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活动。成立了西南联大话剧团,外文系教授陈铨创作抗战救亡的话剧《祖国》,中文系教授孙毓棠任导演,中文系教授闻一多设计布景,在昆明公演获得很大的成功;排演了《夜光杯》《放下你的鞭子》等一批抗日救亡的戏剧,利用假日到工厂、农村演出;曹学源办的四期夜校,前后历时一年半,这些活动对开启民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联大驻足八年,对云南的社会现状报以同情与理解,鼎力支持云南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与云南省教育厅通力合作培养师资,针对云南开展调查和研究,积极投身云南地方建设,与云南各界人士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在这个过程中,西南联大将一所大学在战时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值得云南人民永远铭记!
附:公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归复校序
日人之袭我卢沟桥也,北平之国立北京、清华、天津之南开三大学,深维战祸之未可遽已,将为内迁计。既承国府命,于是抱其图书仪器,徒步而南,始莅于长沙,继止于昆明,因合并之为西南联合大学,结茅立舍,弦诵一如其平时。留滇九年,凡所以导扬文化,恢宏学术者无不至,一时文教之盛,遂使昆明屹然为西南文化之中心。迨夫胜敌收京,卒共国土以光复焉。视彼宋太学、明东林,随外患兵乱为散灭者,奚可同年语。
於戏!当大敌深入,合师弟子数千人,冒危犯难,奔徙万里之地,颠沛匮乏,极生人之至艰,而搏附坚固,磨且愈光,盖振古以来所未有也。敻乎伟已!
廼者,将以暑期,各还于本校,滇人闻而动色,相语走告诸商会,谋以一言永可为纪念者。爰共议之曰:联合大学之于滇,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之设立,本省各级学校之协助,学术公开之演讲以及公私经画之匡襄,庶政百业之赞导,既至繁巨,不可以悉举。且皆所谓迹象条目之事,规抚而步趋,犹可渐弥其不逮,故即悉举亦殊不足为联合大学增重。若夫会通本原,钩提纲要,则请举其尤远大者:
一为学界风气之转移也。滇人士之从事教育,垂五十年,虽用力甚勤,而观摩阙如。自联合大学南来,亲见其蒙艰难,贞锲而弗舍,举亨困、夷险、祸福,胥不能夺其志。因推阐其本末一贯之理,知夫施诸治学,则为一空倚傍,实事求是;见诸行事,则为知耻适义,独立无惧;反之于身,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推之于人,则为直道而行,爱之以德。盖析之则为个人之品格,合之则为一校之学风,其不志温饱,特全德表著之一端耳。观联合大学诸先生,类多在事数十年,乃至笃守以终身,是岂菲食恶衣所能尽哉!惟其然也,故能以不厌不倦者自敬其业,而业乃久;以不忧不惑者自乐其道,而道乃尊。夫然后教育事业之神圣,学术思想之尊严,乃有所丽,而可久维于不敝。如是熏习而楷模焉,久与俱化,他日士气民风,奂然丕变,溯厥从来,知必有所由矣。此其关系为何如者!
一为滇事之彰明也。在昔滇以僻远,中土人士之至者绝罕。故自来言滇事者,非臆说武断,即影附支离。阮元、檀萃之伦,牵于职事,用志多纷。杨慎谪居虽久,偏擅惟在词章。皆于滇事鲜所发明。自联合大学南来,集诸科多数之专家,得悠长之岁月,或以修志躬莅其地,或受委托精研其事,其已结集者既不少成书,其待编行者方层出而不穷。凡兹所为,均可谓知类通方,开物成务,有关国计民生之大者。于是滇之为滇,始一扫阴霾,以真面显示于天下。后有董理开发之者,其必以是为借镜矣!此其嘉惠,又何如者!
抑闻社会学家之言曰:一民族皆有潜力,惟恒有待他力之启发。晋由清谈,嬗为六朝之佛学文学;宋由说经,衍为朱陆之理学。乃至欧洲之由复古而文艺复兴,咸由遘乱僻地,因外力之激荡,拶逼吐纳,以开其后来之[气]运,而莫不肇端于学府哲人。今联合大学之迁而复归,与时代使命之尤为重巨,固自与昔殊势,第其所以开拓文明,将大启其新运也则一,斯诚华夏举族所托命者。
而滇以亲近沾溉之久,内则横经之士,循涂契旨,以遥接其声光;外则负笈之子,不之他而之三校,以近挹其教泽。则形骸虽阻,而精神之诉合,将永继于无涯也。念风雨之如晦,寄仰止于高山,吾滇人可不尤加勉乎?众曰:“善,是吾人之公言也。”遂书而赠之,且以自勖云。
云南全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 严燮成
昆明市商会理事长 李琢庵
暨两会常务理事 邓和风、甘汝棠、王振宇、苏莘农、朱文高
常务监事 高文卿、孙耀东
理事 陈德斋、李光普、鲁荣增、黄美之、郭永福、喻泉斋、杨西园、喻联森、金人宣
监事 李岐山、余伯平、彭光祖、刘嘉铭、蔡松澐、王怀民等敬赠
《护国史》主纂、前云南大学教授昆明白之瀚敬撰 弥勒王景茀敬书
中华民国三十有五年六月一日
西南联大谢启
敬启者,八载推襟,一朝分襼。值乱离而设教,惭非通德之门;欲赋别而伤神,尚乏生花之笔。乃荷玳筵先馔,既厚扰夫杯盘;锦轴继颁,获青辉于蓬荜。金锵玉振,陈梁萧孔之文;凤翥龙翔,魏晋钟王之字。桃潭千尺,未足喻此深情;秋水一篇,差可方兹佳制。自当回环雒诵,什袭珍藏,常留鸿印之痕,藉志燕游之乐。唯是文成过誉,中多藻饰之词;室去临歧,难有琼瑶之报。瞻怀斯土,重晤何时?用修善笺,敬申菲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