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我的故乡是个偏远的省份,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千百年来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重要仪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38年12月,黄钰生院长在昆华中学操场上举行了第一次“传播光明”的活动,教授和学生一起围绕篝火成两个同心圆,大家先听黄院长宣祷:“光和热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动力。中间的营火,象征着光源,有无比的光和热力,老师们得自光源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了每个同学……大家各尽所能,更增加光源的强度。”
然后教授们点燃手中的火把,并用他们的火把点燃学生的火把。在体育场渐次呈现的光明中,师生围着篝火唱歌:
“传播光明,
传播光明;
传播,传播,
光明,光明;
还要光明,
还要光明!”
仪式的最后,师生们把手里的火把扔进中间的篝火,增加篝火的光和热。在歌声中唱出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黄钰生教授把师范生比喻成传播光明的使者,把提升青年一代的思想和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使命,要求毕业生要“足以领导青年,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每年“传播光明”的活动反映了他对教育薪火传承功能的理解。
十多年前,我们学校的校长来自云南师大,每年岁末跨年也会带领师生举办这样的篝火晚会。我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偶尔参加过一次,就在图书馆旁边的操场上,人很多,清冷的冬夜,有跨年的晚会,有热气腾腾的摊食,学生们和熟识的老师打着招呼,那火光突然间照亮了我的心。
我至今还记得,熊熊的篝火映照着校园里灿若云霞的冬樱,黑暗中有很多羞涩质朴的孩子围在篝火旁边,明亮的火光映照着他们年轻的脸。我一直都没有分清彝族学生的挝锣和丽江打跳有什么区别,但是温暖的火光中,我常常感动于这些云南孩子们脸上质朴的笑容,他们将在每一次新年后准备期末考试,准备毕业论文,准备各种教师职位的上岗考试,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在不久的将来走进云南的千村万寨,承担边疆教育的重担。
从1979年上学,先后有数十位40后或50后的师长教过我,将我一步步领上从事教育工作的道路;60后和70后的老师与我同行,努力承担培养边疆教师的职责;80后和90后的年轻同事陆续来到学校,他们和学生们一起在新的时代继续着薪火相传的事业;而今年,00后的孩子们也开始走上教育岗位,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时间的河流中,文化的传递从未中断。
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开始明白,在这广袤的天地之间,不是所有的东西,我们都能用眼睛看见。我们不曾亲眼看见百年前国家的屈辱和贫弱,不曾看见几十年前联大师生的颠沛流离,也不曾亲见千年来古圣先贤如何求知悟道、著书立说,以期后世流传。但我们亲历了中华文化的千年传递,我们知道有无数人在历史长河中传递人间的智慧和美好,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世间所有师长传递给我们的知识、经验、温暖和光明。愿这智慧点亮我们的心灯,愿这光明照亮我们的人生,愿这广袤的土地上,一代代教师弦歌不辍,薪火传承,继续传播这温暖和美好,愿这人世间,教育之光常在,永远心灯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