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以礼为制

二、 以礼为制

紫禁城是凸显国家政权和天子权威的礼制建筑,所以在形制、布局、规格等方面都要最集中地突出礼制秩序,以此来凸显君权神授的天命所在和天子的绝对权威。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典章制度,尊卑有分、上下有等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在紫禁城的建造中,必须将这种等差有序的观念融入各种人居环境中。礼制建筑的主要功能在于传递君权神授的观念和塑造皇权至上的权威,但同时等级秩序观念的融入也赋予紫禁城丰富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城市空间,使其呈现出恢宏和流动的美学特征。

礼制具有延续的性质,不少制度都是历代延续的传统,宣称其礼制建设与古制相合也是巩固皇帝天命的重要手段,因此紫禁城的建设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传统的制度,比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五门三朝、前朝后寝等。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都出自《周礼》,《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3) 在中国的礼制思想中,祭祀祖先和祭祀土地神以及粮食神是相当重要的,对于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共同的愿望。左祖右社便是这种礼制精神的集中体现。明紫禁城承天门内东边置太庙,西边置社稷坛,符合《周礼》中左祖右社的传统形制。前朝后市也是出自《周礼》,我们也说过,紫禁城的营建强调象天法地,按照紫微、太微、天市三垣来设计宫城,上垣太微为外朝,中垣紫微为内宫,下垣天市为天子畿内之市。紫禁城前朝为天子听政之所,紫禁城神武门外又设后市,每月逢四开市,这种前朝后市的礼制也是符合《周礼》传统的。

据《礼记》等典籍的记载,天子宫室有五门三朝之制。五门分别为: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皋门为宫城最外一重门,路门为最内一重门,为天子嫔妃燕居之所的门。明代紫禁城的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乾清门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五门”。又古制有三朝,称外朝、治朝和燕朝,而明代紫禁城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殿,大致与古制相同。前朝后寝这种制度也是古制所有,将前朝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将后宫作为生活起居的场所。明代紫禁城前朝为三大殿,东西两路配置文华殿和武英殿;内廷则为后三宫,内廷两侧布置东西六宫。前朝和后宫以乾清门为分界线,突出体现了传统中的前朝后寝的制度,也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观念。

礼制建筑主要突出的是等级秩序,紫禁城的建筑在体量和规格上有严格的等级控制。总的来说,位于中轴线的主体建筑往往体量最大、规格最高。比如外朝的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在体量和规格上都是东西两路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三大殿由于多次遭遇火灾,其最初的形制和现存的已不太一样,但是从现存三大殿的规格仍然可以看出它们无与伦比的雄伟身姿。比如明初的奉天殿,嘉靖时改为皇极殿,入清后又改称太和殿。该殿在明、清时一直是皇帝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场所,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都在这里行礼庆贺,其政治上的重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形制上也极力突出其独一无二的宏伟气势。太和殿进深五间,达33米,面阔约60米,全高35.05米,是中国古代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木构建筑。 (34) 奉天殿后为华盖殿,嘉靖时改称中极殿,入清后改称中和殿。明代华盖殿为赐宴亲王之所,入清后中和殿为皇帝上朝时小憩之所。中和殿呈正方形,殿身深广各三间,台基每面约24米。明初谨身殿在嘉靖时改称建极殿,入清后改称保和殿。明代建极殿是皇帝举行典礼前更换服饰的场所,入清后保和殿曾为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寝宫。保和殿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加下檐一间,形成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外观。据实测保和殿面阔约46米,进深约21米。 (35)

三大殿东西两路配置文华殿和武英殿建筑群。文华殿明末毁于火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清代文华殿建筑群中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文华殿和后殿主敬殿都是面阔五间(约34米)、进深三间(约16—20米),文华殿前左右各有配殿,左为本仁殿,右为集义殿,二殿相比于主殿体量规格都较小。清代文华殿后又有文渊阁,仿宁波范氏“天一阁”造,面阔六间(33米),进深三间(约15米)。西路武英殿建筑群的规制如文华殿,其前殿和后殿亦是采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形制。从上面的介绍来看,在紫禁城外朝的形制中,中轴线三大殿的等级是最高的,东西两路建筑群无论是在体量还是规格上都要逊于三大殿,三大殿中又着重突出前殿和后殿,中间中极殿作为过渡则形制略小。这样,通过建筑的体量和规格的差别,紫禁城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制度,用以凸显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威。同时,也因为各个建筑在体量和规格上的不同,紫禁城的建设避免了单调和雷同,营造出丰富和多样的空间变化,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而且营造出如神话中的琼楼玉宇一般的非凡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