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中为美
紫禁城的美学风格是以中为美,通过凸显居中位置的建筑而强调皇权的重要性。因此,整个紫禁城是以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三殿两宫及玄武门的中轴线设计为主,然后再配置相对次要的东西两路宫殿构成紫禁城的宫城结构。在紫禁城之外又东西各置苑囿,城北则背靠万岁山。如此构成以中为美、富于变化、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整体布局。
从大明门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往前走,首先进入的是被称为千步廊的狭长通道,经过此狭长通道至外金水桥,前方则是承天门(即现今天安门),承天门前是一横向展开的广场,被称为天街。从千步廊的狭长通道至天街,再配置造型优美的外金水桥,使人视野忽然开朗,这是走进紫禁城的第一个高潮。承天门往前为端门,由端门再往前则为午门,午门是进入紫禁城的门户。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的规格最高,形制最美,采用的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庑殿顶的形式,又称“五凤楼”,这是走进紫禁城的第二个高潮。进入午门,在午门和奉天门之间是南北深130米、东西宽200米的横长方形广场,中间横亘内金水河与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外朝的前庭,也是整个紫禁城最优美最富艺术韵味的场所,接近黄金比例的横向广场和弓形的内金水河以及造型优美宛如玉带的内金水桥,使刚刚为气势威严的午门所震慑的游人在此忽然感受到优美的氛围。
进入奉天门,则进入紫禁城外朝的核心区,在这里有紫禁城最宏伟壮观的三大殿,特别是作为前殿的奉天殿(今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为恢宏的单体建筑。这是进入紫禁城的第三个高潮。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前走则进入紫禁城的内廷,是皇帝和眷属居住之所。内廷的建筑风格和外朝并不一样,外朝建筑是作为皇帝政务场所而建构的,而内廷强调的则是日常生活起居的气氛,因此外朝建筑的宏伟壮观到内廷则变为端庄秀丽。及至御花园,紫禁城的审美感受再起变化。紫禁城的前朝和内廷多以体量宏伟的建筑为主,而自然的气息则略少,御花园则是对此遗憾的一个补充。在御花园中,各种人工建筑和自然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在皇宫之中依然能够乐享自然之趣。在御花园之后的万岁山则和西苑与东苑构成围绕整个紫禁城的外围,这个外围以自然景物为主,使紫禁城这个巨大的人工建筑镶嵌在自然山水之中,既凸显人在天地之中的核心地位,又使天地人三者处于和谐的统一体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紫禁城以中轴线为主,以两翼建筑为辅,构成了严格对称的美学风格。外朝中轴线纵向是三大殿的对称,前殿奉天殿(太和殿)和后殿谨身殿(保和殿)体量较大,而中间的华盖殿(中和殿)体量则略小,形成主从对称之势;在横向上则是两翼的文华、武英两殿建筑群相互对称,形成东西两路左辅右弼的格局。在紫禁城内廷,后三宫的对称略如前朝三大殿,突出乾清宫和坤宁宫,中间的交泰殿则作为过渡,形成上下对称的格局;内廷两翼则安置东西六宫。此外,在东西六宫外侧之南,文华、武英两殿以北,还分置慈庆、仁寿和慈宁等宫,形成紫禁城的外东西路建筑群。这种以中轴线为主、以东西两路为辅的格局,形成了紫禁城主从有序、谨严对称的空间形态。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以中为美的传统在紫禁城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以中轴线建筑为主为尊为美,在东西向和北向配以其他次要建筑以衬托主体建筑,这种原则为紫禁城塑造了庄严和活泼、宏伟与秀丽相结合的美学风格,也塑造了集人工与自然为一体的独一无二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