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选址:“不能得自然岩壑以为恨”

一、 园林的选址:“不能得自然岩壑以为恨”

如前所述,自然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境界和宗旨,因此在大量的园记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于园林选址应以接近自然为原则的论述。在这方面,王世贞的看法也不例外,他在园记中对理想的园居场所的描述,往往是以和“圜阓”“廛市”等城市环境的比较而出现的。比如在《安氏西林记》中他说:“余与仲,俱嗜名山水,而家东海泻卤地,亡当者;家有园,颇见称说,游客亦以近廛市,且不能得自然岩壑以为恨。” (138) 王世贞家族拥有多处为人称道的园林,而王世贞本人的弇山园更是“以巨丽闻”,但王世贞对此仍不满意,一是因为“近廛市”,二是因为无自然岩壑,这两方面的缺憾表明王世贞对于园林选址是偏向传统的自然主义的,以园林和城市之间距离的远近作为评判园林选址优劣的标准。但是大凡远离城市环境,园居生活又面临不够便利的困境,因此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接近自然为佳,但选择在城市和城郊造园的文人并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能够真正摆脱城市生活的便利而栖居在自然岩壑的文人是很少的。王世贞在这篇园记中表达了理想的园居生活是环境与身体两方面的和谐的思想,“凡山居者,恒恨于水;水居者,恒恨于山;山水居者,或狭且瘠,而不可以园。适于目者,不得志于足;适于足者,不得志于四体;适于四体者,不得志于口。是四者具矣,而多不得志于人与文。懋卿之‘西林’,佹得之哉!” (139) 理想的园居生活,一方面是在选址上能够更加接近自然山水,避开城市蹇迫喧嚣的环境;另一方面园居生活不能让人回到原始状态,必须要满足人的目、足、四体、口等方面的需求,此外还要满足人在文化和社交上的高级需求。足够幽静的环境加上能满足身体所需的便利条件,又能够凸显文人的高雅情趣,这几点便构成了王世贞眼中理想的园居生活。但是很少园林能够达到这样苛刻的要求,就王世贞所见也就安氏西林园能够实现而已。

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对于园林的选址也有类似的看法,而且似乎在追求接近自然这方面更甚于王世贞。王世贞的《澹圃记》说:“澹圃者,吾弟敬美之所手创也。敬美自秦臬予告归,若蹙额于圜阓者,而不能远余而放于麋鹿鱼虾之地,念欲栖离薋则太湫而狎嚣,栖弇山则大丽而贾客,皆厌之。行募地,得城隅之坤维,其南望恬憺观三百武而近,北去弇山半里而遥,三方皆远市。右方虽小迩而特荒落,亡贸易歌哭声,傍多沃野,稍远为乡人墅,饶嘉木美箭之属。敬美大乐之,曰:‘是可居也。’” (140) 从上文的记述来看,王世懋和他哥哥一样烦于圜阓喧嚣之事,希望能在远离城市之地觅得造园之所。但显然王世贞还热衷于四体之适以及文人社交生活,因此其弇山园以巨丽闻名之后已成为游观胜地,王世懋则更青睐于追求一处个人修身的场所。因此,当看到城隅有地三方皆远离市廛、傍多沃野之后,王世懋让管家“苍头政”为其在此地造园,且嘱托不能按照弇山园的样子来建造。园成后仅弇山园的六分之一大小,但无疑更适合个人修身之用,王世懋还在园中开辟学稼之处,每至耕时,则“先其家众行课耕”,又“养鸡牧豕,酤酪不乏,间携妇以止,曰‘异日为儿曹作一蜗殻者也’” (141) ,可见该园虽在体量上远逊于王世贞的弇山园,但因其更加远离城市而幽僻,也更适合个人幽居修身之用。从该园的命名也能看出这一点,道家有“道之出口,澹乎其无味”之语,可见取名“澹圃”与道家自然恬淡的思想有关。王世贞承认自己对于世事留恋过多,无法像其弟那样做到“澹”的境界,“敬美甫草而未尝一日不与余偕,余故勉自割,尚于世味时时染指焉。敬美则知足少欲,自天性矣。……是故敬美之署澹圃也,以澹圃者也,非以圃澹者也” (142) 。在这里,澹圃幽僻的选址、园内简洁的布置、对耕读传统的强调等等,都体现了园居主人自然恬淡的道家追求,使园居环境成为这种哲学追求的物质外化。